语言服务业发展与启示心得体会(语言服务业发展与启示怎么写)
编者按:2014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国翻译协会作为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语言服务专区承办单位,将在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组织语言服务专场展示。首次搭建北京博览会平台。编辑部《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企业推荐名录》出版。 5月29日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国际贸易洽谈会十大论坛之一:语言服务与全球化论坛是中国翻译协会与国际知名商业咨询公司联合打造的语言服务行业高端咨询讨论平台机构和行业组织。旨在分享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的语言资产管理经验,发布全球语言服务行业的最新权威信息和报告。为配合本届京交会中国语言服务产业的集体展示,观点栏目特意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发表的探讨中国语言服务产业发展及趋势的相关文章。
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及启示
语言服务产业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多语言信息咨询四大业务领域。在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行业地位在2010年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产业大会上首次得到正式确认。 2012年以来,中国翻译协会与中国翻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年度《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标志着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功能载体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走出去战略。作为我国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服务产业已经开始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成为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是国际生产体系中最活跃、最主导的力量,也是语言服务业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以中国为例,外资企业占中国语言服务业务总量的21.5%,在各类客户群体中排名第一(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27)。
一、语言服务产业形成的驱动力
1860年代,资本主义逐渐从自由竞争转向垄断。过剩资本的大量形成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应运而生。跨国公司的出现,促使国家、地区、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迅速分化。二战结束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以2010年为例,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40%的生产活动,当年创造了16万亿美元的增加值,约占全球GDP总量的25%。仅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创造的增加值就占全球GDP的10%以上、产品出口的33%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也迅速增强,国际资本流动已从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模式演变为相互投资模式。
跨国公司以外国直接投资(FDI)形式进行海外扩张的最初目的是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原材料、能源产品、劳动力等)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或降低成本。生产成本降低后,产品销往东道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这是一种资源寻求型投资。我国改革开放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属于此类。虽然可以创造可观的税收和就业机会,但技术溢出和示范效应较低,与东道国的产业和文化联系几乎不存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当地市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跨国公司开始进行市场寻求投资,其产品主要在当地市场推出。市场化投资可以产生更好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产业联系。同时,其产品还必须符合所在国对语言、文化、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市场寻求投资带来的本地化工作流程构成了语言服务最稳定、最直接的市场需求。
在企业层面,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表现。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价值链的竞争(Porter 1990:70)。价值链连接公司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所有环节。哈佛大学学者迈克尔波特将价值链中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前者与产品生产经营直接相关,后者仅起辅助作用。在企业众多的价值链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基础活动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应该保留在企业内部,而配套活动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从外部经济网络中获得(王传英,2005:26-27)。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绝大多数核心产品与语言无关的企业从外部获取非战略性语言服务。这也是语言服务外包随着市场寻求投资的增加而迅速崛起的客观原因。近年来,欧洲、北美、亚洲在全球语言服务市场份额中已跻身前三,而上述地区也恰好是外商直接投资最集中的地区。就我国而言,语言服务企业集中在外资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省市占全国总量的69.8%,其中仅北京、上海就占55.6%(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21-22)。
2、全球语言服务行业概况
卡门森咨询公司(CSA)将语言服务公司定义为拥有两名或两名以上全职员工、提供与语间信息转换相关的服务或技术的公司(CSA 2011:3)。据CSA统计,2013年全球有来自154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服务公司27,668家。当年语言服务产业总产值预计为347.78亿美元。 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除2011年外,语言服务市场的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CSA 2012:2)。全球语言服务业发展呈现以下显着特点:
(一)语言服务市场地域分布不平衡
从营业额来看,2013年欧洲是全球最大的语言服务市场,市场份额预计高达48.75%,其次是北美(35.77%)和亚洲(11.38%)。相比之下,大洋洲(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8%)以及非洲(0.29%)的语言服务市场规模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市场份额相一致,2013年全球语言服务公司有57.83%集中在欧洲,而位于北美和亚洲的公司比例分别为18.31%和14.76%。事实上,作为以提供特定专业服务而闻名的行业,语言服务业对主体经济的依赖程度体现在其市场份额与区域经济表现高度相关。随着美国经济放缓以及逐步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2013年北美语言服务市场份额比2011年下降了近14%,而经济持续低迷的南欧则从7.67下降2010年增长至2013年的3.4%。相比之下,西欧、北欧和亚洲在经历了2010年至2012年的快速增长后,总体经济形势保持稳定。
(二)企业主体为中小微企业
根据全球语言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标准,全职员工少于50人的语言服务企业可定义为中小企业。其中,从业人员5人及以下的为微型企业,从业人员6-20人的为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员工人数21-50人的为中型企业,员工人数51-500人的为大型企业,员工人数超过501人的企业如Leipzig、HP ACG、TransPerfect、SDL等可以算得上是非常优秀的企业。该行业的大型企业。企业。
按照这一标准,2013年全球语言服务行业企业中微型企业占65.37%,小型企业占26.52%,中型企业占6.55%。中小微企业占总数的98.44%,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占总数的98.44%。该比例仅为1.61%。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语言服务公司中有94.53%是私营公司。即使在2013年全球语言服务企业100强的103家企业中,私营企业的比例也高达89.3%。
(三)行业高度分散,企业间差距明显
2013年,CSA《语言服务市场报告》前100名的103家公司的总营业额估计为44.3亿美元,员工总数为41,066人。企业人均营业额为10.8万美元,平均员工人数为399人。相比之下,语言服务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即世界百强跨国公司,2011年销售总额为87.74亿美元,员工总数1538万人。公司人均营业额57万美元,平均员工人数15.38万人。这意味着,即使是这些语言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与真正的跨国公司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笔者根据CSA在2013年《语言服务市场报告》中公布的2012年实际数据,采用国际通行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计算了前10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强度。发现这103家公司的HHI指数为7.53,而前10名语言服务公司的HHI指数为6.87。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全球语言服务行业高度分散,单一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非常弱。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给出的语言服务价格。这也恰恰说明了世界30种主要语言之间的差异。 2008年至2012年间翻译市场价格下降41.58%的原因(CSA 2013:9)。理论上,即使这103家公司合并为一家,也可能不会引发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 行业呈现两级分化趋势,前10名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影响力远高于其他企业。企业和市场大规模产业集中的条件已经具备。
(四)语言服务内容趋于多元化
随着服务内容的多元化,语言服务公司的业务运营也将发生重要的调整和变化:
语言服务专业化程度提升。为了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语言服务公司将主营业务集中在自己擅长的几个专业领域。 CSA采用每年营业收入50%以上来自特定业务的企业比例来衡量服务专业化程度。发现,2013年,主营业务为翻译和现场口译的公司比例分别为68.34%和14.13%,其次是软件本地化。 (3.51%)、翻译技术工具(2.1%)、多媒体本地化(1.8%)、网站国际化(1.7%)、国际测试(1.7%),而视频口译仅占0.5%。这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传统笔译和口译仍然是大多数语言服务公司的主营业务,而能够真正提供本地化服务以及包括电话口译、视频口译、影视翻译等新兴服务的公司数量并不多。非常有限;
公司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语言服务公司在提升服务专业性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高附加值业务领域。 CSA的研究发现,2013年,69.24%的语言服务公司提供网站国际化服务,而涉及软件本地化和多媒体本地化的公司比例分别为65.23%和61.52%。从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比例变化来看,增长最快的六大业务领域是创译、翻译技术工具、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多媒体本地化、国际测试和网站国际化。可见,本地化服务已成为相当一部分语言服务企业实现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三、我国语言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战略管理学院创始人、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用著名的钻石理论解释了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波特认为,任何产业的竞争力都由四大决定因素决定,即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或支持产业发展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上述四个决定因素的具体内涵是(Porter 1990:71):
需求条件: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有效市场需求是行业发展最客观的基础;
要素条件:人力资源、技术基础设施等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而挑剔用户的存在对于改善要素条件至关重要;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为应对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发展战略(包括国际化战略)。
(一)需求条件十分有利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11年底,实际吸引外资11643.92亿美元,其中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的的市场寻求型投资占很大比例。随着综合国力快速增强,我国逐步成为对外投资大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4247.81亿美元,对外合同额8212.47亿美元。在文化交流方面,仅2011年,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影视节目进出口总额就达到76.7亿美元。近年来,我国还举办了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经贸、文化、体育活动。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文化、经贸交流产生的语言服务需求,是我国语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层面,我国语言服务企业近三年采购翻译技术产品的支出占营业额的14.79%(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28),包括Trados、SDLX、Passolo、Catalyst 、亚信CAT、Xliff编辑技术工具,包括但语言服务行业服务分工多元化、精细化的趋势,导致语言服务人才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即低端口笔译市场供大于求,而高端市场,如本地化服务、翻译项目管理、文化和科技产品的外文翻译、会议口译(同声传译)等则供不应求,进入门槛较高职业要求很高。研究表明,翻译项目经理、高级翻译审稿员、专家翻译员是我国语言服务行业急需的人才。与本地化服务相关的技术撰稿人、技术经理、文档排版人员、多媒体工程师也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王传英,2012:68)。
(三)上游产业智力支撑亟待提升
语言服务业包括所有从事多语言信息转换及相关服务的机构(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3),涵盖了语言服务相关的全产业链。虽然语言服务企业是行业的核心,但产业链上游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智力支持对于培育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我国高校的翻译教学长期以来偏于理论、轻实践。应用翻译研究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语言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语言服务人才市场结构性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企业面临重要战略转型
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主要经营主体是民营小微企业。据统计,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75.9%,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6%。企业虽多,但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较差。 2011年,全球语言服务行业员工人均营业额为91,680美元,而中国企业人均营业额仅为37,869美元,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CSA 2012:24); 2、成活率低。我国语言服务业经历了2000年至2003年和2008年至2011年两轮快速增长。从企业数量增长来看,第一轮年均增长率为32.9%,第二轮年均增长率为32.9%。为21.1%。然而,一个公司在成立3-6年后就进入了消亡的顶峰。 2004年至2007年,我国语言服务行业企业年均死亡率高达38.1%(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26); 同质化竞争严重。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人才和资金缺乏、技术投入少、国际资源不足,无法引进高附加值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大量企业专注于低端口笔译服务,服务内容同质化造成的恶性竞争必然导致服务价格和质量的下降; 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虽然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语言服务企业群体,但2013年进入全球百强的语言服务企业只有四家,分别是文思海辉(第16位)、中软通信(第24位)、川神(第33位)、创思立信(第69位) 、川语桥、博芬软件进入亚洲前30名。这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新兴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4. 两条建议
笔者结合全球语言服务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和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现状,针对制约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的两个深层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鼓励和扩大产学界的学术合作。
(二)强化翻译协会的行业领先地位。
(作者:王传英,摘自《汉译》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