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在寓言翻译中关联理论的应用探析论文(在寓言翻译中关联理论的应用探析)

发布时间:2024-01-10 13:47:05 中文翻译 481次 作者:翻译网

前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作品。用隐喻的故事来传达深刻的道理,激励人们。然而,中国寓言植根于特定的文化,造成跨文化翻译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讨论中国寓言翻译的文章很多,但这些文章只是建议译者采用直译、意译或两者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寓言。至于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使用这种翻译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使用另一种翻译方法,但从未明确过。尽管有学者从语用学和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寓言的翻译,但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目的、寓言的作用、文体风格、读者的文化背景等。但翻译决策中这些因素到底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仍然不清楚。正如著名学者威尔斯所指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方法只表明译者应该进行估计和权衡,而不表明如何去做。 (格特,2004)

在寓言翻译中关联理论的应用探析论文(在寓言翻译中关联理论的应用探析)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翻译现象的本质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无法确定成功翻译的标准和条件。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最新成果,不仅为整个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中国寓言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可以帮助译者走出中国寓言翻译的困境。

1.相关理论简介

自从格赖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以来,引发了语用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他的意义理论认为,话语可以传达超出语义内容的信息,听者可以识别话语的含义。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交际认知观,特别是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分析,不仅受益于格利,而且超越了格莱斯。因此,关联理论是在格赖斯的会话原则的基础上,在关联性的定义和两个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创新。相关性被视为输入认知过程的词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况、气味等的属性。当输入值得处理时,它就是相关的。

Sperber和Wilson(1988)认为,为了让说话者正确理解话语,说话者必须期望听话者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即他希望听者使用的语境假设。否则会产生误会。然而,由于认知背景中的假设是多样且包罗万象的。听者如何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来确保成功的沟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perber和Wilson(1988)提出了明示推理交流和关联性的概念。人们认为,沟通是一个显性推理的过程。说话者发出明示刺激,向听者表明他正在通过这种刺激向他传达一系列假设,而听者则通过将话语与自己认知语境中的一系列语境假设相结合来推断出话语的含义。关联理论的中心论点是。根据人类交际的心理特点,人们在理解过程中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词语具有最好的相关性。由此,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相关性原则来解释人类交流的本质:每一次显式交流本身都传达了其最佳相关性(Sperber和Wilson,1988)。话语的相关性由两个因素决定:话语产生的上下文效果以及理解话语所需的处理工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应越大,相关性就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工作量越小,相关性就越大。因此,最佳相关性是一种能够产生足够的上下文效果而不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工作的相关性。

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沟通的目的是沟通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望。关联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明示-推理解释活动,是一种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不同语言在语言、文化、交际维度上的多维交际活动。相关性理论通过明确的—— 推理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译者应根据关联理论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适当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语用层等语言或交际层面推断原文的意图,并基于根据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合理的假设和判断来选择合适的译文,力求达到原作者的意图与目标读者的期望相匹配。关联理论还关注社会因素。关于人们环境的信息包括百科全书信息,听者需要识别说话者传达信息的意图,即识别信息的交际意图。翻译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充当双方成功沟通的中介,使双方获得相同的认知心智图谱。译者在翻译中将原文所有可能的含义传达给目标读者,确保沟通的成功。

因此,关联理论虽然不是为翻译而提出的,但它一定会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赵艳春(1999:185)曾说过,关联理论的统一理论框架可以“框定”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笔者认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可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

2.1 翻译的本质

由于翻译是人类交际活动的一种,因此它也具有显推性。但与一般的交际行为不同,翻译是一个双重的交流过程:首先,译者作为接受者与原作者进行交流;其次,译者作为接受者与原作者进行交流;然后,译者作为传播者,将他对原作的理解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因此,翻译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语际解释用法。在解释性用法中,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解释性相似关系,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对等关系。因此,成功的翻译只能是在相关方面与原文足够相似的文本。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我们避免翻译界长期存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在相关性理论框架内。所有翻译现象都可以被视为在相关方面与原文足够相似的解释性用法。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只是与原文的相似程度不同,或者说,与原文在不同方面是相似的。

2.2 翻译成功的条件

根据关联理论,成功的交际行为是符合关联原则的。因此,为了确保翻译的成功,译者在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时还必须确保翻译本身传达出最佳的相关性。这一原则不仅规定了译文应当在哪些方面与原文相似,而且还规定了如何实现这种相似。也就是说,译者在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时,应确保翻译的内容为目标语言读者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影响,但以I-X 的方式表达,不会导致读者花费不必要的处理精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对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选择翻译方法时,他必须确保翻译具有最佳的相关性。尽管该原则没有指出具体的实践,但任何具体的翻译手段或方法都可以视为关联原则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Gun,2004)。事实上,翻译原则只有一个:始终确保翻译的最佳相关性。

三、关联理论在中国寓言翻译中的应用

因为人们在使用中国寓言时,通常用比喻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所以寓言的意义是隐含的。它也是具有相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所熟知的文化遗产,因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使交际成功,而不是与原文等同。对等是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尤其是在中国寓言翻译中。而且沟通并不总是完美的,因此我们不能指望翻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完美的。根据相关理论。只要我们做到了成功的沟通,即保证翻译符合相关性原则,我们的翻译就会成功。衡量寓言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翻译是否能在不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工作的情况下对读者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寓言之所以成为翻译难题,一方面是因为原作者利用寓言来表达隐含而丰富的意义,因此翻译也必须产生丰富的语境效果;另一方面,原作者用寓言来表达隐含而丰富的意义。由于中国寓言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对理解它们所需的认知语境要求更高,理解它们所需的加工努力也更大。因此,我们可以在关联理论下重新定义汉语寓言翻译中的困境:译者可以去掉寓言中的文化因素,直接表达其含义,以减少译语读者的处理努力,但这样的翻译可能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可能没有最好的相关性,因为它没有产生足够的上下文效果;译者还可以保留中国寓言的文化因素,直接移植到译文中,从而产生丰富的语言。语境效果,但最终的翻译也可能会失败,因为由于需要读者进行过多的处理工作,它可能无法达到最佳的相关性。尽管这看起来仍然是一个困境,但借助关联理论,译者总能找到出路。

根据关联理论,关联性是由上下文决定的,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关联性。同样,与相关性原则的一致性也取决于上下文。根据相关性理论,相关性是依赖于上下文的。这对于寓言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在翻译中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目标读者的语境。所以。在寓言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确定目标语言读者的语境与正确理解原文寓言所需的语境有多大差异,从而确定译文能够达到与原文的相似程度。译者在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即显性手段时,只需牢记相关性原则,即可保证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有足够的语境效果,而无需花费不必要的处理精力。如果这些都完成了,翻译就会成功,而不是失败、失败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4。结论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最新成果,不仅为整个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中国寓言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可以引导译者走出中国寓言翻译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关联理论和中国寓言翻译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