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霍克斯翻译理论)
摘要:本文回顾了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价理论。霍斯认为,翻译质量的评价应分为翻译结果和翻译过程两种评价模式。根据原文和译文的目的和功能,翻译可分为显式翻译和隐式翻译。不同的翻译类型应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估模型。霍斯的翻译质量评估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明确翻译;隐式翻译
1. 翻译理论家霍斯
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是美国当代翻译学者。她是当代最早系统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方法的学者之一。 1870年代,他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并根据其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翻译分类学的概念,即根据原文功能的异同对译文进行分类。文本和目标文本。它分为显式翻译和隐式翻译,并为此提出了不同的翻译质量评价模型。霍斯的理论对翻译研究和外语教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 翻译结果和翻译过程
霍斯主张将翻译结果与翻译过程的评价分开讨论。评价翻译结果需要两套标准:一是根据原文及其所属的文化标准来评价;二是根据原文及其所属的文化标准来评价;二是根据目的语文化的标准进行评价。第一个标准是追溯性,即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形式、功能和目的。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忠实原文的风格。第二个标准是前瞻性的,即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及其文化的相应规范,以及符合的程度,以及它作为文本在该文化中应具有的功能。程度。显然,翻译结果的前瞻性评价标准包括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其中评价标准之一就是语法错误分析。当然,这还不是全部。除了评估翻译本身是否可以接受以及上下文是否合适之外,还可以通过目标语言读者的反应来研究文本。例如,您可以使用综合测试或读者行为反应测试来研究文本。影响。这可以通过测试可读性以及相关含义和含义的传达程度,并将其与原始语言中的相关含义进行比较来完成。
翻译过程评估相对困难。毕竟,我们无法知道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心里在想什么。我们只能从一些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断。例如,你可以比较译者的几个连续草稿,探索译者为什么放弃某些词和短语而采用其他词和短语,以及人们此时的思维过程。也可以使用基础材料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一般需要陈述自己对译文的理解。此类研究也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主要翻译僵局来完成。读者在哪里停下来思考,在哪里删减单词和句子,在哪里重新组织翻译。翻译评估者只有在了解译者选择某个单词或句子的原因后才能公正地评估翻译结果。换句话说,为了评价翻译结果,需要了解翻译过程。
3显式翻译和隐式翻译
霍斯将翻译分为两种:显式翻译和隐式翻译。她所指的显性翻译包括演讲、文学文本等,一般与源语言的文化有一定的联系。隐性翻译包括商业、科学文本、旅游手册等,仅或主要以目标语言文本的形式出现。采用显式翻译还是隐式翻译取决于目标语言文本的目的。
霍斯认为,修改后的文本是源语言文本用目标语言表达的变体,不能称为翻译。译文更像是对原文的转述。在目标语言文本中公然添加特殊功能,例如针对特殊读者群体的特别版本(包括针对儿童的缩写版本和具有特殊技巧的通俗版本,供对目标语言结构感兴趣的语言学家使用)准备的语际翻译文本,或摘要翻译等),此时采用显式翻译的方法。隐性翻译是由于译者对文化差异的误解造成的,例如形式、可读性或重点的变化。
霍斯在他的研究中建立了一个反映特定源语言的语言情境特征的模型,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进行比较,并讨论两种文本之间的一致性。该模型是在仔细考虑语言应用中的语用理论,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和文本的功能和语境后建立的。
4文本功能等效要求
实现文本对等的基本要求是目标语言文本应具有功能——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表达语言功能和人际语言功能。该函数相当于原始语言函数。此外,目标语言文本应该使用等效的语用方法来实现这一功能。该模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从一系列八个视角(包括三个语言使用者视角:家乡、社会阶层、时代;五个语言应用视角:语言媒介、参与水平、社会功能、社会态度、知识类别)进行分析具体的源语言文本,以及为上述语言应用视角而建立的语言学(句法、词法、源文本)相关因素。发起者文本的书面提纲表明了某种功能的特征,这两种功能都可以从每种情境的角度来捍卫,各有其特点。该书面大纲用作目标语言文本的衡量标准。目标语言文本的书面提纲和功能与源语言文本的书面提纲和功能源于同一类型的情况——语言分析,因此我们将两者进行比较。以上两者是否一致以及一致的程度可以表明目标语言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
在评估两篇文本是否符合对等要求时,需要区分隐性错误和非译者视角差异造成的错误,以及非因视角差异造成的显性错误。 ),后者错误包括源语言的含义与目标语言的含义不匹配的情况,以及目标语言的语言系统被破坏的情况。判断目标语言最终质量的过程包括建立隐式/显式翻译错误列表以及由此导致的两个功能组件之间的不一致。
正是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霍斯提出了翻译分类法,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类型: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当源语言文本与源语言文化之间存在较大联系并且独立存在于源语言社会中时,就需要显式翻译。反之,则采用隐式翻译;隐式翻译并不像源语言文本的目标文本的语用功能那么明显,就好像它就是源语言本身一样。其原因正如尤金奈达所说:“a goodtranslation isn't like atranslation”(一个好的翻译看起来不像一个翻译)。
在评估不同类型的翻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只有当源语言文本与其文化联系不大时,进行隐性翻译,才能实现功能对等。在进行显式翻译时,不可能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对等。为了获得完整的翻译,需要建立二级功能作为翻译质量的标准。
在这两种情况下,翻译的评估性质有所不同。隐性翻译中微妙的文化因素难以传达,评价中遇到很多问题。一旦在分析需要隐译的原文时发现存在明显的人际语言功能因素,功能对等就很难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社会和文化投射的差异使得我们有必要采用文化过滤器。目前,是否有必要采用文化过滤、采用是否适当,在缺乏完整的民族学研究的情况下,取决于译者和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文化过滤器的不当应用可能会导致文本的隐式重写。
显式翻译通常相对简单。只要进行必要的语言重组,在显式沟通后就可以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文本的原有完整性。由于省略了译者考虑是否使用文化过滤的阶段,因此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传达微妙的文化差异。不会有太多的问题。然而,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找到合适的语言和文化对等文本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同行评估在缺乏对语言和文化的完整比较分析的情况下,包含了必要的主观因素。向目标语言文本添加显式的第二个特殊函数将导致显式修改的文本。
虽然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判断隐式翻译还是显式翻译是否合适,但如果人们对同一篇文本有不同的主观看法,人们可以任意要求翻译具有某种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文本都需要显式翻译。翻译工作的具体目的也可能决定是否需要翻译或重写。可以对同一源语言文本的不同目标语言文本进行比较评价。这种评估应该持续进行,直到个人观点的重要性能够在原始文本的分析中得到反映。在我们提出的模型中,隐性和显性错误的相对评估只能通过单独分析每个文本来实现。然而,显性错误子类别就是我们所说的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含义的错误替换。如果源语言文本的有意语言功能比较明显,这种显性错误子类可能比译文作者和作者思维观点的不正确替换所造成的错误会对目标语言文本的质量造成更大的损害。无论如何,评估具体目的决定了翻译错误的每个细节。
我们认为,隐式翻译和显式翻译的区别、翻译和重译的区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翻译实践和翻译质量评估的影响,在目前还很混乱的翻译领域可以说是有点用处。迄今为止。试图。我们提出的模型还可以用于评估显式翻译的完整性:如果可以详细地区分显式翻译的功能和源语言文本的功能,则可以将这种功能变化添加到源语言文本的编码轮廓中,修订后的书面提纲可以作为衡量明确修订版本的标准。
五、霍斯理论对外语教学的贡献
霍斯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证明了该模型在外语教学环境中的潜在用途。这样,基于该模型,霍斯提出了其他几项翻译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其中包括:(1)用于语言和文化比较的现有原文,或根据上述翻译评价模型的原理进行翻译的文本,以及用于生成不同类型修改文本的文本。 (2)基于特定功能和从不同角度获得的信息进行文本翻译的产物。实践证明,隐性翻译比显性翻译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人们一直认为显性翻译造成了外语教学中翻译的负面形象。区分显译和隐译、翻译和修订本也是浩瀚翻译活动的一部分。
上述翻译活动不一定那么具有前瞻性,但它们可以展示霍斯提出的这种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如何应用于外语教学。将翻译评价分为翻译过程评价和翻译结果评价,分别讨论翻译和所谓的重译更为科学。但翻译评价应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人为地划分为几个方面或方法。笔者拙见,在评价翻译结果时,或许不应该分为回顾性翻译评价和前瞻性翻译评价。也许在进行翻译评价时,我们应该说哪种评价方法是主要的,而不是说使用哪种评价方法。同时,还应考虑原文与译文内容、意义、功能、形式等的一致性。这种根据目的语的目的将翻译分为显式翻译和隐式翻译,并进一步区分翻译和重译的方法,被作者认为是翻译分类学发展的重大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翻译的文本数量不断增加,其内容、意义、功能和形式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类。依我愚见,翻译或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即严格按照与原文差异最小化的标准进行翻译。第二类是广义的翻译,即译文按其功能分为操作型、交流型、表达型和声音中介型四类。对于目前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我想大家可以放弃已有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许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评价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