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是什么(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方式是)

发布时间:2024-01-18 09:25:05 中文翻译 29次 作者:翻译网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交流,尤其是诗歌翻译。因为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翻译文学的终极。诗歌具有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它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界上最复杂的形象。这种情感和意象构成了诗歌独特的文化意境。诗歌中的意境通常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代表了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因此,诗歌翻译在注重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传达其本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1.英汉诗歌文化意境不同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是什么(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方式是)

一首好的诗,往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译者应理解原作,译者与作者应融洽相处,力求天衣无缝。否则,译者只会拘泥于原文的表面结构。翻译必须与外表不相称,完全没有魅力。因此,翻译诗歌决不能被视为语言表面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深层结构,发现原诗的真实意境,并在译文中再现其原有的魅力。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文化词语的运用上。例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一定的离别景象,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词语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独特的联想和品味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语中的一些单词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比如西风、城堡、牧羊人、羔羊等单词,它们给我们的形象也与西方人相似。英国人和美国人有不同的意图。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西风代表着温暖,给世界带来新的生机。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被赋予这样的意义和意境。

2、从诗歌的整体魅力来看,总体来说,英美诗歌是思维内容和过程的逻辑展现,崇尚清晰、确定、简洁;而中国的诗歌,如冯友兰老师曾经提到的,是暗示丰富的,而不是一目了然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的是蕴涵和无边。中国诗歌。明代谢震在《思明诗谈》中说:作诗时,不宜写实。比如,早晨散步时,眺望远方,清山秀丽的景色依稀可爱。由此可见诗歌的意境如赏山水。其轻盈古朴,刚柔相济,韵味悠长。诗意介于不可描述与不可言说之间,也有不可理解、难以理解的时刻。比如,蓝天上孤帆的远影消失了,天空中只能看到长江。孤帆、远影、蓝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词语。它们直接拼在一起,画面感很强。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读者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想象和补充。汉字往往是一个图像,汉字的组合往往可以达到电影般的艺术效果。

与汉语诗歌相比,英语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更加直白、清晰,意象之间的语法关系也更加符合逻辑。虚词一般不能省略。看看拜伦的一首诗。

再见再见!我的故乡海岸

海水渐渐变蓝

夜风叹息,海浪怒吼,

风尖叫着海喵声。

太阳落在海上

我们跟随他的飞行。

向他和你告别,

我的祖国——晚安!

这几行诗的语言简单明了。诗人拟人化了家乡,并轻轻地告别了家乡。这首诗的逻辑关系严密,物象关系确定,意象深广,不留痕迹。

2. 英汉诗歌翻译中容易出现的文化障碍

1. 诗歌翻译中常见的文化障碍往往不是由于原诗晦涩难懂,而是由于对文本的误解。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格拉迪斯泰勒在谈到英国翻译家阿瑟威利翻译的《诗经》时,表示该译文学术水平很高,不愧为翻译杰作,但他也指出:他像翻译英语诗歌一样翻译《诗经》。例如,译文对周代农民的描写与欧洲中世纪田园诗中的描述相似。此外,翻译中使用了城堡、牧师等词语,与中国文化中农民的形象相去甚远。

2、许多醇厚名著的翻译,不仅破坏了原诗浓厚的意境,还容易造成文化错位。在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就拿马致远的名诗《天镜沙秋思》第一句来说,藤枯老树昏鸦。我们来比较一下它的几个翻译:

翻译1:乌鸦在崎岖的树木上盘旋,这些树木被腐烂的藤蔓风化,这一天即将结束。

翻译2:老枝上挂着红色的藤蔓,

归来的乌鸦在黄昏时呱呱叫,

翻译3:枯藤,老树,傍晚的乌鸦,

翻译四:枯藤,老树,夕鸦,

原诗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除了三个荒凉的意象并列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地方。一般来说,归化翻译方法注重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本质上,它是将源语言文本融入到目标语言中。翻译是在语言文化体系的框架内进行的,最大程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元素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的人们熟悉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它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交流。事实上,这往往导致对原始文化缺乏了解。破坏,不利于文化的渗透和融合。由于不同文化所共有的共同核心很小,文化之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的部分)占主导地位,因此译者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经常使用异化。虽然异化翻译方式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暂时无法理解或难以接受,但从长远来看,沟通和融合迟早会到来。例如,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增加,汉语中的一些词语逐渐融入到其他语言中,成为它们的借词。比如茶茶、磕头磕头、功夫功夫、纸老虎纸老虎、文革英语。随着我国不断对外开放,汉语也采用了许多英语表达方式,如copy、Internet、miniskirt等。汽车拦截器通过各种表达方式的输入和输出,丰富了各国的语言和文化,加速了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3. 图像变换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许多事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形象是不同的。例如,英语中的as Strong as a horse用马来表示身体强壮的形象,而汉语中相应的对应词是as Strong as aox。由于英汉事物形象存在差异,英汉互译时需要适当保留和变换形象。有的可以直接引入,保留异国风味;有些需要进行适当的归化,即形象改造,以避免译者的误解或不恰当的联想;有的只能干脆放弃形象,用解读来代替。当然,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两种语言的差别太大了,而且也没有相应的上海搬家公司形象可以转换。如果勉强去做,往往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