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作品稿费(文学翻译稿费)
文学翻译的报酬是高还是低?
近日,80后翻译家李继红重新翻译《小王子》和《老人与海》两本经典著作,引发争议,甚至遭到豆瓣阅读抵制,因为他声称该译文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不久前,李继红也表示,翻译报酬并不像同行所说的那么低。译者们高兴地认为,有些人选择翻译那些劳力少、挣钱多的作品是可以理解的,但文学翻译不应该回避有价值但难度大的作品。他还指出,中文期刊支付给译者的报酬太低:物质认可是对译者最基本的尊重。
事实上,无论是老一辈翻译家,还是像李继红这样的快节奏翻译家,都会认同文学翻译技术要求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译者应该受到尊重。文学翻译作品报酬低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10天内翻译了19万字的《追风筝的人》的李继红表示,翻译费并没有那么低,只是他个人的情况。
毫无疑问,文学翻译者应该受到包括物质方面在内的各种尊重,尤其是高水平、有贡献的翻译者。不仅对于翻译者如此,对于文学艺术创作乃至其他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来说也是如此。当然,现实远非理想。不仅高高说期刊付给译者的报酬太低,媒体也多次报道文学期刊甚至中文报纸支付的报酬低。去年,曾有传言新闻出版总署将调整稿酬标准。一些作家不愿出售自己的手稿,导致一些文学杂志出现手稿短缺的情况。
文学翻译支付高额报酬合理吗?
但在笔者看来,要求期刊、出版社向文学翻译作品支付高额稿酬,即使是优秀的翻译,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现在的文学期刊和出版社基本上都是市场化运作的,他们支付给译者的报酬都来自于作品的市场收入。如果一部翻译的文学作品,无论多高,都不被市场认可,赚不到钱,甚至赔钱,怎么能给予译者高报酬呢?同样,如果一个翻译家在家耍高雅,每字每句都精雕细琢,但没有人找他翻译,那他该向谁要钱呢?当时,傅雷靠稿费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他翻译了一千个日语就能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这与畅销译本是分不开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正如一些纯文学作家看不起通俗作家一样,一些文学翻译家也看不起从事商务翻译的人,甚至看不起翻译难度较低的文学作品的人。这是不合适的。一方面,在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间选择是个人选择。前者并不比其他人逊色。一些从事通俗化、商业化翻译的人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回报,但这是否影响后者在学术界的认可呢?另一方面,不要以为做前者就一定能赚更多钱。很多学习商务英语的大学生都遇到了就业困难。李继红的高片酬与他的努力、独特的选题以及出版商的营销投入有很大关系。
如何让译者的动力代代相传?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我们的社会不能只跟随经济的引领。有价值但困难的作品需要有人翻译,需要有人坐在板凳上。否则,文化交流与传承何去何从?而且,这些不能仅仅依靠爱心和责任,还需要为译者提供经济激励。然而,这些并不一定可以通过直接提高翻译报酬来实现。
有些东西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长期价值,比如文史哲基础经典,但很难有高市场回报。有关部门不妨提供资金支持或补贴。此外,还要努力保护知识产权、引导社会潮流,让这些译者能够不断地被激励、传承下去。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