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语法翻译法(翻译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语法翻译方法
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用来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已死语言的教学方法。到了18世纪,欧洲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程,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言。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阅读外语材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使用语法翻译方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对语法翻译方法进行了理论解释,使语法翻译方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方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一种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将外语翻译成母语。它主张两种语言机械比较、逐字直译。在教学实践中,翻译既被视为教学目的,又被视为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2. 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与古典语法翻译法相反。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尔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教学法概念的先驱。 19世纪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直接法发音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直接法主张以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提倡教孩子学习母语的方法和通过说学说话的方法。学习外语,教学过程就是听每句话、模仿它、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仅使用外语,广泛使用手势、动作、表情、物体、图片等直观手段。外语要求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母语,即根本不使用翻译,语法被降低到完全不重要。地位。直接法在生活语言教学,尤其是口语技能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与古典语法翻译法相比,直接法是教学方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视听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流派的起源。但它完全是针对语法翻译方法的缺点而提出的,它不可避免地有其自身的缺陷。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在于只看到了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其积极的一面。它只看到并强调孩子学习母语并且已经做到了。他们掌握了母语者学习外语的共同规则,但没有注意到或充分估计两者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差异的语言学习问题。教学中注重经验和感性认识,而轻视人的意识,文学修养不够重视,许多语言现象只知而不知其所以然。
3、听及听法
据说,听说法起源于二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专家弗里斯批评了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语法翻译法,提倡口语教学法(Oral Approach),一些教育学家也将其称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分了方法和方法的概念。他认为,方法是指教学方法、方法和教学技巧,途径是指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方法和理论。可见,听说法或口语语法是一种旨在掌握口语的教学方法体系。听说法基于结构语言学理论,即语言是言语,而不是文本,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系统。它提出了一种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基础的听说教学方法。教材以会话形式表达。强调模仿,熟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重视正确发音特别是语调训练,大量运用对比法,在母语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学习外语的难点和外语,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解决。听说法将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有科学依据。这对于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加快外语教学进程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于注重机械训练,忽视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于注重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人工语言倾向。
4. 视听法
视听法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发明。这是当时在法国针对外国成人的短期速成教学方法。视听法最早由古布里纳于1954年提出。视听法主张大量使用幻灯片、电影等视听教学设备来组织听力和口语练习,将听觉图像与视觉图像结合起来。视听法主张听说训练必须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一定的情境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视听法发挥了直接法和视听法的优点。教学中广泛采用声、光等现代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图像紧密结合,在情境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除了仅仅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存储语言材料之外,还有更多方式将音频和视频结合起来。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鼓励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图像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发音、语调、节奏、选词和造句能力和习惯。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注重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解释和训练。 5、认知法认知法最早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提出,是与听、说法相对立而出现的。认知风格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描述不同的人在观察、组织、分析和回忆信息和经历时的不同习惯倾向。认知法试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取代听说法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方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教学中重复的机械操作。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主张用演绎的方法来教授语法。学习声音时,从学习外语开始就同时训练写、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允许使用母语和翻译方法。它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其副产品是提倡系统地学习听写并适当纠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提倡基于对新学语言材料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交际实践。教学中广泛使用电教教具,使外语教学实现情景化、交际化。认知法是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使得外语教学方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然而,认知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外语教学方法体系还不够完善,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在提倡认知法的同时,我们必须避免重蹈语法翻译法的覆辙。 6、函数法函数法于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于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是英国。功能法以语言功能项目为基础,培养交际能力。教学方法体系。功能法以观念项为主要线索来组织教学,故又称观念法。由于交际功能是语言社会使用的最基本的功能,而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因此功能教学法也称为交际法。一些教学方法论者认为使用名称交际法比使用功能法更好。名称更能体现掌握交际功能的本质。功能主义方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人们使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绪。人们由于职业的不同,对语言的要求和需要也不同,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功能教学法主张外语教学不应像语法翻译一样。视听方法应以语法为指导,而不是以结构为指导,而是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指导,根据学生使用外语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将来。教学分为三个步骤:接触、模仿实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想法。功能法的最大优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具有交际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也存在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范围、教学顺序缺乏科学依据,语言形态结构与功能项目难以协调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