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诗人翻译家梁宗岱先生是谁(纪念诗人翻译家梁宗岱先生的诗句)
今年是才华横溢的诗人、翻译家梁宗岱逝世30周年。梁老师1936年至1937年在南开大学英语系任教,为南开外语教育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他离开了,留下了后人对他永恒的记忆和怀念。南开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梁宗岱,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杰出文学翻译家。 1923年毕业于岭南大学英语系。1924年起赴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法国留学,后又留学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梁宗岱留学归来,能够游刃有余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他是一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 1931年,傅斯年推荐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那一年他只有28岁。几年后,梁宗岱因一件小事得罪了胡适。在欢迎著名汉学家伯希和的宴会上,有学者问伯希和:您认为当今历史学界的最高权威是谁?伯希和答道:我认为应该推荐陈元老师。梁宗岱在会上担任翻译,翻译得通俗易懂。胡适生气了,自然把怒火转向了梁宗代。从此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明里暗里矛盾不断。最终,梁宗岱不愿成为学术派(梁羽)的棋子,被迫离开北大。
1935年秋,从日本回国后,次年初毅然考入南开大学,在我校英语系任教,主攻法国文学。他非常精通法国、德国和英国文学。曾讲授《西方文学名著选读》。梁老师来到南开大学的那一年,正是我校英语系的鼎盛时期,人才辈出,学术氛围浓厚。朱自清、朱湘、孙大羽、罗念生等全国各地著名作家应邀来我院讲学,卞之琳、罗大纲等著名翻译家来我系讲学。
梁宗岱的翻译技巧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大师保罗瓦莱里的高度赞赏。 1927年,他将保罗瓦莱里的著名诗作《水仙》翻译成中文。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介绍这位象征主义大师的人,从此与这位大师结下了终生的友谊。在法国期间,瓦莱里和罗曼罗兰都非常喜欢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年轻人。瓦莱里对20多岁的梁宗岱赞不绝口,称他的诗确实很出色。
1929年系统翻译了我国金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归古》、《归园》、《归园田野》等散文、诗歌,等译成法文,后来出版了《陶潜诗选》,得到罗曼罗兰的高度评价:你翻译的陶潜诗让我着迷。不仅因为你难得的法语知识,还因为这些诗的质朴动人之美。他们的语气对于法国人来说会很熟悉!从我们的土地上散发出来的气味实际上是一样的。梁是继景隐喻之后第二位与罗曼罗兰有书面接触的中国人。梁宗岱从不做作、虚伪。有时得意忘形时,他甚至竖起大拇指,开玩笑地夸耀:我做英语这个,法语这个,学罗曼罗兰这个,翻译浮士德这个,中文这个,身体这个。我一口气可以说出十个或八个第一。然而,当人们要求他发表罗曼罗兰写给他的十几封信时,他尴尬地摇摇头说:其中很多信都是对我的奉承,所以发表起来不太合适。梁宗岱特别喜欢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我活着是为了履行我的法则,受苦受死,但做我想做的事——独自一人。这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1931年翻译出版了著名的翻译诗集《一切的巅峰》(收录了歌德、布莱克、雪莱、雨果、波德莱尔、尼采、魏尔伦、里尔克、泰戈尔等世界著名诗人的作品)。代表作37篇。)被誉为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其中,歌德的《流浪者夜歌》是他的最爱:所有的山峰,/寂静,/所有的树梢/看不见/风的影子。 /林中鸟儿静默。 /等一下:/你也需要安静。他还用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作为他的翻译诗集的标题。这可能是因为他怀念在欧洲和日本留学时自由快乐的时光。因为他和妻子沉莹在日本叶山完成了蜜月之旅。正是在日本叶山宁静的海边,他得以沉浸在他所钟爱的世界文学中,完成了著名的《万物之巅》的翻译。
1936年,他还翻译了欧洲现代散文创始人、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的著名散文集《蒙田的试笔》(后编入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 1941年,翻译罗曼罗兰的《罗丹》。同年,梁氏在1923年至1936年四年间翻译的小说、戏剧出版,名为《交织集》(包括里尔克的小说《上帝的故事》、霍夫曼的《圣西之夜》历险记)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戏剧《隐士》等)。后来,他翻译出版了罗曼罗兰的《歌德与贝多芬》。1943年,他翻译了莎士比亚的30首十四行诗,并撰写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文,使他成为我国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一人。梁宗岱在文章中说,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给了我们一个温柔的音乐和生动的形象的宝库,在这里他以主观的方式完成了他在十四行诗中以客观的方式完成的事情。面对这样一首诗,译者除了频频驻足感叹之外,还能说什么呢?1957年至1960年,他继续从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工作(译本在文革中被毁)。 1970年,73岁的他重新翻译了全部154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浮士德》(第一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共154首,1978年入选《莎士比亚全集》(第十一卷)。与《一切的巅峰》合编《翻译诗集》梁宗岱着》,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梁宗岱的翻译作品数量不是很丰富。他的宗旨是以质取胜。他的翻译经得起时间尘埃的侵蚀,始终保持着青春的光辉和活力。
以质取胜还体现在他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上。这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朱光潜老师曾在《文学心理学》中将美学中的一个范畴翻译为sublime。梁宗岱似乎觉得这个翻译不妥当,于是他从词源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写了一篇数万字的长文《论崇高》来证明这个翻译不妥。并且它应该被翻译为崇高。虽然这个例子很小,但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在翻译史上受到了广泛的赞扬。
1983年,梁宗岱老师去世。在五四新文学作家中,他是一位全才。然而时代并没有给他足够的舞台,他成了一个未完成的天才。作为南开大学的同事,翻译家刘无忌在他的纪念文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中深情地写道:八年的抗争,十年的浩劫,折磨着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位学术能力高超的知识分子。宗代去世时享年八十岁,他的生命并不短。然而,他在世间所遭受的迫害却摧毁了他丰富多彩的才华,这是前所未有的。从离开南开那一年算起,这位被忽视了几十年的“老诗人”,如果处在更好的环境中,相信他一定会为中国的诗歌界和学术界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