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的新书(资中筠先生的演讲视频)
作者简介: 资中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翻译。着有《战后美国外交史: 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到海洋: 一个世纪风暴的启示》、《财富的命运—— 现代美国慈善基金会回顾》、《世界在小房间里”等等。
当翻译可以谋生吗?答案是:粗厂家可以,但产品越优质,生存就越困难。
真正的高品质消费品,在奢侈品店里可以卖到极高的价格,而且可以花很多钱购买;但花费十年甚至一生的翻译能否以与投资相称的高价出售,然后偿还翻译者呢?不用说,这不仅适用于翻译,也适用于原创学术作品。
前段时间看到几篇文章讨论翻译报酬。本来想补充一些意见,但是比较忙,所以就放下了。我现在手头上没有那些文章,我只能依靠印象。记得史康强老师和另一位从事翻译多年的老老师都认为,翻译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相称,光靠报酬养活不了自己。另一位年轻人说,他翻译了8000个日语单词,每月收入相当可观。根据我作为业余翻译的经验,这些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并不相同,所以都有道理。
我不是翻译行业的人,但根据我对这个行业现状的粗浅了解,我可以说性价比(借用一个商品词汇)相当严重。日语翻译8000字绝对没问题,甚至更多。这取决于原稿的内容和翻译要求。许多年前,我的一位老同学是一位退休工程师。他告诉我,他正在承担一些工程翻译,主要是进口设备的手册,而且报酬很高。最有趣的是,每个字都算在稿酬的字数里。例如:1号有3个螺母,2号有4个螺母……一套设备中有很多重复的零件。而且,每隔几页就有类似“专利权归属”、“仿冒必究”等字样,重复多少次就算多少次。我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同学也觉得这份工作轻松又划算。有了这样的翻译,将一万个单词从日语翻译成日语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不可能每天、每月不间断地得到这样的工作,所以他在没有固定养老金的情况下能否维持生计还不得而知。
以上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更一般地说,我收到了一些组织的询问,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帮助翻译一些材料。稿酬比普通出版社的标准高出好几倍,而且内容也比较简单。用电脑代笔,把8000字翻译成日语,也未尝不可。但内容枯燥乏味。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我偶尔做翻译只是因为我对它们感兴趣并且认为它们值得翻译。而且,文字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翻译的过程让我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所有这些事情都被拒绝。那是因为我不是为了谋生而这样做的。不然既省事又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种翻译则是另一回事。以史康强先生为例。他是法国著名文学翻译家。他精通法语和汉语,翻译过许多名著。还记得几年前十多部《红与黑》名著译本竞赛的盛况。 《文汇读书周刊》组织讨论文章,名家各抒己见,真雅致!这种翻译是译者调动自己的中外语言造诣和文化底蕴,每一个字每句都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就像严福云一样,人孤身一人,流浪十个月。如何计算一天可以翻译的字数?又如杨绛老师翻译《堂吉诃德》时。他先学了西班牙语,然后翻译了它,用十年磨剑。这样的辛苦劳动怎么能算作专利费呢?
我还翻译过一些文学经典。例如巴尔扎克的作品。粗读起来不难(很多形容词可以跳过或者粗略猜一下),但是翻译起来却非常困难。原因之一是巴尔扎克的特点是描写细致、写实。每个角色的外貌、体型、服装都有详细的描述。光是服装面料的名称就足够查字典半天了。服装往往与人物的性格和地位有关,所以千万不能马虎。我记得看到傅雷老师说,要翻译教皇的著作,他要查几千字。我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即使他这样,我也只能捧着字典啃。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典故太多。如果你不熟悉欧洲尤其是法国历史,光看意思就会被笑话。更要命的是,这个人经常将真人真事与他自编的“人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混在一起,因为他笔下的人物都画得惟妙惟肖,迫使读者把他们当成真人。这又要求译者对巴斯德的其他著作有一定的了解。至于双关语和俏皮话,那就更麻烦了。因此,注释不能省略。翻译完成后,我读了很多遍,每次读都发现错误或修辞上的缺陷。平均每天翻译的字数和审阅文献所花费的时间尚未计算。总之,按照当时的版税标准,靠此谋生是绝对不可能的。
除了文学翻译外,还有学术著作。好的翻译往往与专业研究联系在一起。比如朱光潜老师的美学翻译,或者前几年出版的苗力田老师带领下翻译的希腊原文亚里士多德全集等等,都需要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知识,而且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磨砺剑需要时间,不是十年而已?出版商为此类作品支付多少钱?据我了解,有时因为这类书的市场太小,甚至需要缴纳出版补贴才能出版。大约十年前,梁志学和沈震这对毕生致力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夫妇,从德文原文翻译了《德国古典哲学概论》。出版社要求译者自己包销数百本,这让人很意外!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些外国人流行的学术著作。为了追赶时尚、赶时间,出版商并不关心翻译的质量。因为作者名气大,有自己的追星买家,看不看是另一回事。这些书的翻译就像一堆新术语编码在那里,让人难以理解,无法阅读。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有些翻译作品是用电脑软件翻译的。方法是让电脑第一次操作:(抱歉,我无法解释如何操作,因为我从来没有使用过)。当然,出来的中文是错误百出的,然后译者再过一遍,改成可读的文本。这个速度,把8000字翻译成日语是绰绰有余的!报酬以千字来衡量,不会低于高端文学和专业翻译。如果是市场效果好的话,在专利费方面就更加丰厚了。这种趋势甚嚣尘上,据说现在有些缔约方明确规定不接受电脑翻译。
那么,当翻译可以谋生吗?答案是:粗厂家可以,但产品越优质,生存就越困难。这或许与今天假冒伪劣商品甚至有害食品频频被禁的原因类似。这是因为合格的产品成本高、利润小,而且消费者不挑剔,很容易上当。但有一个区别。毕竟有专门的部门来管控:物质的假冒伪劣产品,至少也经常有人关注,经常打击。但目前并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监管欺骗性作品的翻译。偶尔有认真的读者写文章指出这一点,但声音却很微弱。其中大部分没有文字。另外,真正的高品质消费品在奢侈品店里可以卖到极高的价格,而且可以花很多钱购买;但经过十年甚至一生磨练的译文能否以与投资相称的高价出售,然后回报译者呢?不用说,这不仅适用于翻译,也适用于原创学术作品。
写到这里,我想起读过《中华书局收藏近代名人手迹》,看到1931年夏尊尊的来信,说蒋光慈愿意为中华书局翻译俄文文学作品,并给出了每千字5元的价格,并表示不去掉空行和标点符号。 1930年,王力老师在法国留学期间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将几部法国戏剧的翻译手稿出售给中华书局。要价是每千字4元,并要求一次性预付学费,以支付出国留学的生活费用。 1937年,王力写信给中华书局,愿意出版《清华学报》上发表的论文集,并提出版税率为15%。陈明远老师对当时的生活指数与今天的比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我的印象是,根据他的算法,大约是1:40。所以你不需要把8000字翻译成日语,800字就足够过上好日子了。留学生可以用在华文学翻译的稿酬支付在巴黎的生活费用;大学教师收藏专业学术论文可以收取15%的稿费,这恐怕让今天的翻译家和学者感到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