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翻译(存在翻译英语)
[摘要] 翻译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中介环节。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职业。翻译的本质在于符号学的转换,即信号的编码和解码,它体现了人类符号学的存在。语言翻译的本体论特征是跨文化交际,这是由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翻译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欣赏和再创造两种审美体验。这个过程蕴含着艺术审美价值,表现在情感化、人物重构、形式美重构等艺术品质上。
[关键词] 翻译;象征;存在;文化;跨文化交际;情绪化;人物再现;形式美的重构
翻译—— 流行职业
翻译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行为,是人类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活动的中介环节。随着人类社会交往和交际的内容、方式、形式、规模等方面的不断发展,翻译活动也在质和量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我国古代就有双语人活动的记载(1)。从东汉(公元148年)翻译佛经到秦代设立专门的佛经翻译中心,翻译从私人私营企业发展为有组织的活动。隋唐时期,我国翻译业进入高度发展时期。随着近代西学东传,我国翻译业进一步繁荣。
但古代的翻译毕竟是贵族的事情,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非一般学者所能企及。即使在现代,翻译也只能由受过特殊教育的人来完成,它最终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传播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为翻译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从此,翻译走下神坛,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职业。
数据(2)显示,北京市注册的翻译公司(翻译中心或翻译机构)有109家,1998年后注册的有79家,两年内翻译公司数量增加了两倍半。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字。大大小小的公司大约有五六百家。这个惊人数字的背后,是多么庞大的翻译团队在活跃!不难想象,中国加入WTO后,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将日益频繁,翻译活动将更加广泛和普遍,翻译人员的数量也必然成倍增加。
于是有人担心,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那么以翻译为职业和追求的翻译家还有活口吗?既然翻译已经流行起来,它是否会像其他文化产品一样成为一次性消费或文化快餐?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正如一般商品遭受假冒一样,翻译也遭受劣质产品的困扰。社会上有只做翻译的,有希望文生翻译的,也有靠文曲星、快易通快速查译的。 —— 结果是很多翻译不合逻辑,谬误丛生。即使在广告、招牌、名片等引人注目的地方,荒唐翻译的例子也数不胜数。然而,人工智能的信徒不同意这一点,并且仍然相信翻译将成为过去。
到底什么是翻译?这就是译者该做的事吗?如果我们揭开所谓翻译大众化的面纱,从历史、哲学、文化甚至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业内外人士自然会对翻译的本质和特征做出恰当的结论。逻辑判断。
翻译—— 符号存在
狭义的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这是语言判断。根据卡西尔的符号学观点,人类是符号动物,世界是人造的符号世界。人们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进行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符号互动。不存在不符合制度的通讯。根据Osgood-Schramm通信模型,发送方和接收方在通信过程中互为对方的主体和客体,执行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解码和解释。 (3)在这个层面上,翻译是一种双向的转换,将意义转化为符号,并将符号还原为意义。因此,翻译的本质是符号互动,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
例如,A向B表达某种想法和感受,这就是所谓的某种信息的传播。这个信息本身不会直接走,而是要先转化成B能够接受、感知的东西,也就是你知道的和我知道的。符号,例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词、一首诗、一朵玫瑰或一封电子邮件。 A的表达过程,即信息编码本身就是翻译,即将他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符号,于是他完成了一次翻译(眼神、手势、言语、诗歌、玫瑰花或电子邮件);这个翻译,即信息符号通过媒体传输给B。 B解释翻译,也就是解码符号,这也是翻译。就是将译文还原成A想要表达的意思,即原文。可见,A和B之间要完成一次信息传输,需要经过两个基本环节: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这是两个相互翻译的过程。
我们以艺术创作与欣赏为例。正如朱光潜老师所说,蒋白石在做《疏风清库》、讨论“暮雨”这句话时,首先看到了一种来自大自然的意境,然后用这九个字来形容。翻译它。后人读到这句话时,这九个字只是一个符号。要认识这个符号,就必须用想象力和情感来理解蒋白石最初从这个符号中看到的意境。将译文翻译回原文(4)。可见,艺术审美也是通过符号编码和解码两个基本环节,即两个相互翻译的过程来表现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比这种模式更为复杂,但其传播的本质仍然遵循符号编码和解码的原则。例如,柴可夫斯基将他看到的《天鹅湖》的意境翻译成乐谱。随后指挥家和乐团将乐谱翻译成《天鹅湖》的音乐。舞者们将乐谱转化为舞台表演。我们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你可以从演奏的音乐或者舞台上的表演中领略柴静的《天鹅湖》意境,也就是经典的第二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