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季羡林听雨简介(听季羡林谈人生)

发布时间:2024-01-11 07:05:47 中文翻译 719次 作者:翻译网

编者按:去年季羡林老师当选中国翻译家协会名誉会长后,译林出版社原社长李敬端就翻译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给季羡林写信征求意见。季羡林在医院里做出了严肃的答复。现将两人谈话的摘要公布。

季羡林听雨简介(听季羡林谈人生)

翻译大国,数量臃肿,质量欠缺,不值得追求。

李敬端:听说您当选为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我无意真诚地祝贺你。因为我知道,对于你们来说,这不是光环,而是责任,更是对翻译工作健康发展的期望。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我在报纸上看到,我国现在是翻译大国,但还不是翻译强国。对于这样的评论,你怎么看?

季羡林:我接受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的职位,确实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建议。我对翻译工作确实有很深的感情,也衷心希望翻译工作得到重视,健康协调发展。至于翻译强国的问题,我认为翻译是一种精神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不能只追求数量。不管你翻译多少,你都会成为一个翻译大国,但如果你翻译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垃圾,那么作为一个翻译大国还有什么意义。翻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沟通中外文化的需求。毛泽东说外国可以为中国所用,我非常同意。我们需要的是能为中国所用的翻译人员,而不是那些只想赚钱、为了利益就翻译什么的翻译人员。如果通过后者数量的扩大而形成一个翻译大国,我认为不值得追求。至于强不强,似乎并不需要成为我们翻译工作的目标。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至于如何确定,谁也说不准。在我看来,如果外国的好东西能够及时翻译引进就好了。没有必要比较谁强谁弱。

要提高翻译质量,首先译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其次出版社要严格把控。

李敬端:近年来,有关翻译质量下降的报道屡见不鲜。你觉得这怎么样?

季羡林:我这几年读的译本很少,更不用说研究了,所以读得可能不太准确。但总体感觉,至少就文学翻译而言,虽然有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不乏质量较高的作品。我曾多次担任国家图书奖文学类评委。历届都有不少优秀翻译作品参加评审,有的甚至获奖。例如,一些名著的修订后的新译本质量明显比旧译本好很多。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翻译质量下降了。当然,衰落确实存在,而且不仅仅出现在文学翻译领域。在其他领域,包括中文翻译,还存在不少误译,有的还相当严重,必须引起重视。

李敬端:在您看来,有些翻译的质量有所下降。主要问题是什么?

季羡林:原因很复杂。其中存在译者基本功、翻译职业道德、翻译批评缺失、出版社缺乏把控等问题。我只想强调两点:第一,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外语的条件比过去更好。他们对外语的理解能力还不错。最缺乏的就是知识面不广。他们的汉语水平也较弱,不注重或不擅长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进行设计和翻译。调整你的翻译。我从学术层面来讲,那些因为不懂翻译伦理而故意粗制滥造的翻译当然不属于这一类。二是出版社要严格把关。过去,资深商人、资深作家都有严格控制书籍翻译的良好传统,这个水平不能削弱。不幸的是,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放松了。有的根本没有外文编辑,放弃了翻译质量控制,缺乏必要的翻译质量检查体系。因此,这个问题必须由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综合解决,才能取得成效。

李敬端:判断翻译质量必然涉及到如何看待翻译的标准。去年,报纸上对《堂吉诃德》的某些翻译引起了一些争议。不知您对翻译标准问题有何看法?

季羡林:我没有深入研究过翻译理论。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不同类别的翻译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严格对应,有的则不需要或很难对应,只要能表达意思就好。因此,翻译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便是严复的真诚儒雅,或者是后人新提出的,也不能算是翻译标准。这只是对翻译的要求和期望。特别是文学翻译涉及对作者、作品、背景等的不同理解,应有不同的解释和不同的表达;当然,这些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译者的一时兴起。

再次呼吁设立国家翻译奖

李敬端:有人说像傅雷、朱生豪、如龙这样的知名翻译家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这与我们现行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有关。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

季羡林: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翻译队伍整体素质不低。不然怎么会有如此之多、如此广泛的翻译成果。当然,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翻译队伍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翻译专业培训还太薄弱。过去,上海有一批专门从事翻译的翻译家,他们为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文学翻译似乎成了业余爱好者。翻译是一门有其自身规律的学科。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开放的国家,需要专业的翻译人员。翻译应该成为社会需要和尊重的职业。因此,有必要加强翻译专业队伍的建设。其次,翻译现在只被视为大学里学习外语的一个附属品。看来学了外语,自然就能翻译了。事情不是这样的。应从完善高校翻译教学入手,加强翻译学科建设,使翻译后备队伍得到良好的翻译专业训练。我还主张想当翻译的人应该多学一两门外语。

李敬端:我们国家还没有颁发国家翻译奖。据说,这个奖项的设立有很多困难。你怎么认为?

季羡林:很多年前我就呼吁设立政府颁发的翻译奖。这不仅是因为很多国家都有翻译工作,还因为翻译工作是跨学科、跨部门的,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振兴中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为了体现国家对这项重要工作的支持,尽快设立国家翻译奖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翻译的重要性,即使有困难,也应该克服。我再次呼吁政府某个部门牵头设立这个奖项,然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努力为翻译行业做一件实事。

克服偏食,调整政策,加强统一领导

李敬端:为了繁荣我国的翻译行业,您认为当前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季羡林: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不是负责人,所以不能确定,也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但我想到了几点:

首先,借用现在的一个流行词,我们要注重翻译生态的平衡。一个社会的文明是由多种文化的融合和综合形成的。就当代外国文学的介绍而言,我感觉我们现在似乎有一种偏食现象,就是只注重介绍英美文学。书籍、电影和电视几乎都是如此。先进文化绝不是英美独有的。就文学翻译而言,其实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雅俗与通俗,甚至不同门类、流派都应该协调翻译和介绍。我特别想强调研究和翻译东方国家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性。要解决这种偏食现象,我认为有必要加强统一规划。一切精神产品都不能交给市场来调节。比如一些具有较高学术、艺术价值或者填补空白的产品,需要通过策划给予必要的支持;对于那些多次低水平出版的翻译作品,也要做好规划。坚持约束,努力实现质量好、结构合理的真正繁荣。

第二,要研究如何调整政策。比如高校的翻译就不能算作科研成果。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合理吗?你能告诉我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吗?现在的翻译报酬对于一些口译员来说已经高得离谱,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千字还几十块钱,显得太低了。政协开会的时候,这个部门有很多,但是没有翻译部门。不管有多少个地方,这个板块的纳入也体现了对这个行业的重视。由于译文均来源于原作,被抄袭后往往难以识别侵权文本,导致译者维权困难。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研究和改进。

三是关键在于加强统一领导。我们都知道翻译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还没有政府部门明确负责翻译问题。前年,梅绍武与30多名政协委员联合提出提案,要求国家明确翻译相关共性问题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但结果依然没有结果。事实上,在翻译规划、翻译政策、翻译教育、翻译队伍建设、翻译市场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希望能够引起各方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