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值得敬畏的英语(值得敬佩的英语翻译)

发布时间:2023-12-26 20:45:01 中文翻译 209次 作者:翻译网

来源标题:神译还有什么值得敬畏?

近日,一本新书的翻译错误被网友提出,随后在网络上疯传,引发了对神译的批评。此事源于翻译错误。一位名叫谷建光的翻译家在《政治悖论》一书中将爱尔兰同性恋群体翻译为爱尔兰人和黎巴嫩人。有学者称其为2015年四大奇迹之一,也有网友将此译本与常凯申、孟子相提并论,称为“神译三杰”。其中,对常凯申的典故出自《中俄边境东段学术史研究》。书中作者将蒋介石的英文Chiang Kai-Shek误译为Chang Kaishen,而Mencius则来自《国家——国家与暴力》,书中作者将孟子的英文Mencius误译为Mencius。

值得敬畏的英语(值得敬佩的英语翻译)

翻译作品的出版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选题到翻译,再到编辑校对。那么,为什么如此明显的错误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呢?那些神圣的翻译是如何做出的?

知识生产质量堪忧

黎巴嫩式的错误在翻译界并不罕见。例如,《年奴娇昆仑》译为作者昆仑,John King Fairbank译为费尔班德,夏金林(Hsia Ching-lin)译为林海清,孙子(Sun Tzu)译为桑祖等人。

翻译作品的质量常常引发批评。有网友列出了被翻译毁掉的名著,包括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阿伦特的《资本主义精神》等。 《精神生活》、罗素的《自由之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等。

著名学者、中国翻译协会社科翻译委员会副主任李鹤表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本来就有不同的翻译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翻译脱节,很难被发现。还有一种,常凯申型,纯粹是瑕疵。一看就知道基本功明显欠缺。这种问题对于新手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一个伟大的学者来说却是不可避免的。很奇怪。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我水平不够,第二个是我自己没有处理好,所以就雇了几个年轻人来翻译,自己签名。不管怎样,都可以看出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

翻译缺陷的频发不仅仅是译者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对此,李鹤表示:另一个问题是出版机构。出版社自己的编辑团队在处理翻译作品时是否有足够的资质?如果外文编辑水平不够,这个检查的意义就很小了。

无论是常凯神还是黎巴嫩,都只是个别事件,但个别事件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翻译问题。李贺表示:不小心曝光并成为新闻话题的只是冰山一角。如今,大量的快餐、快销品往往以次充好。尤其是一些时尚作品,大多紧跟国内外热点新闻。速度是主要要求。另外,在目前的制作出版模式下,出版社需要产出表演,作者需要产出成果,作品造假在所难免。

学术管理需严肃

翻译作品的出版需要复杂的程序。然而,这些程序有时并不能保证工作质量。原意是什么?哪里有问题?

李贺说:在学术生产的链条中,一开始其实很简单。无非两种。一是原作者和原译者自行选题。二是出版社编辑组选题、寻找作者或译者。译者。从理论上讲,翻译完成后,必须经过多次校对。如果译者足够好,他会自己校对,或者请别人校对。到了出版社,当然会有校对。一般情况下经过三审就会出版。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首先,翻译作品涉及外语。对于出版社来说,编辑出版量很大,但建设相关团队却很困难。像民国时期本身就是学者的编辑太少了。其次,如果过于追求速度,自然就难以保证质量。第三,现在有很多专门的翻译公司、翻译团队等,有时会有人委托他们翻译。结果是翻译几乎没有价值,甚至没有引用价值。

学生生产过程管理落后,导致学术生产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监督评估机制的缺失,导致不良行为难以遏制。李贺表示:翻译没有学术审查和监督机制,不好的翻译无法被抑制。其实翻译的评论更重要。一方面,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流。如何更准确地表达它可能永远不会结束。这需要评论来塑造学术语言的规范和发展。其次,评论本身也是研究性的。应该如何翻译和不应该如何翻译也是研究的一部分。如果有这样的评价机制,那么就会创造出一个优胜劣汰的环境。反之,如果没有,结果就只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

混乱的代价极高

知识生产的粗制滥造、信息传递的错误,往往意味着一个社会的沉重代价:在一个连知识都不珍惜的社会,还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呢?

李贺说:过去,叙事和作文的区别是非常明确的。古人说,圣人作文,圣人作文。即使像孔子这样的思想家也只是叙述者。但到了现代,作者越来越多,组织作者的人也越来越多。学术研究中有许多集体项目。一个人领导一个项目,然后雇用一群人来做这个项目。另一种现象是组织作者,找一帮年轻人来做工作,然后自己签最后的签名。翻译也是如此,谨防有学术权力和组织能力的人利用上述方法制造出大量质量堪忧的产品。

知识生产为何沦落至此?李贺说:以前我们只讲学术工作之类的,现在一般都用生产这个词,包括文化生产、精神生产、文本生产等。谈到生产,人们很容易想想大机器、大工业、装配线等等。但事实上,知识的生产不是这样的,或者说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要警惕知识生产变成流水线,特别是没有质检员的流水线生产。

知识的生产缺乏规则的约束,也缺乏自律。李贺说: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但其核心无非四个字:求利忘义。缺乏认真的制作态度,只要赚钱就够了。同时,该产品与自身声誉无关。许多人写了很多书,但这些作品的质量却令人怀疑。

知识生产无序会带来什么后果?李贺说:毫无疑问,它会造成无尽的伤害,但更重要的不是讨论他是如何造成无尽的伤害的,而是想一想,这样一批令人震惊的糟糕翻译是如何产生的?如此一来,也许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知识生产中的许多缺陷。

知识需要尊重,知识的严肃性需要维护。李贺说: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要振兴人文,首先要有文人。如果连文人都没有,就谈不上人文。对于什么是文人,很难有一个全面的定义,但我们不妨从某些角度来看待,比如有羞耻心、有尊严、有知无惑、真正做到知己合一。修炼与命运。文人自然具备一定的素质。这些特征包括贫穷和强化以及重视声誉。如果我们的文人共同体不再看重名誉,那就只是利益共同体。

如何让知识更加严谨

翻译的衰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被低估的因素。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学习欲望的降低。从学习时代到学习不再被重视的时代,知识的生产变得马虎、马虎。

翻译学术价值低下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和诟病的问题。李贺说: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翻译在学术评价中不被重视,这使得一些人看不起翻译。他们不把翻译当成自己的工作,而是把翻译当成营利。除了少数人还在严格从事学术翻译之外,大多数人都是受利益驱动,报酬高,自然愿意去做,或者说如果自己的学术结构需要这样的一块,他们就会做一点。

如何强化学生的制作规则意识,如何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李贺说: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从管理角度来看,首先存在学术不对称问题。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只是中文版本,也就是翻译作品。原始版本将不会显示。进行学术评价时,评审人员可以不阅读。到原来的。但很多时候仅仅看中文版本很难看出问题。二是学术奖励。在学术奖项上,一般都有一定的控制制度,比如必须有人推荐这个作品。问题是我们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熟人共同体。很多时候我们抬轿的时候不是很严格,以后推荐人和被推荐人可能会互换。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严格。

更科学的学术生产管理需要更专业的基础。李贺说:严格管理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学术管理能力。事实上,我们今天还做不到这一点。很多时候,管理者自身的学术素质远远不能支撑管理工作。如果管理者自己都不了解问题,怎么能看到问题呢?

出版商还应该有基本规则。李贺说:出版社要加强队伍建设。现在很多出版社的出版量很大,但其编辑团队的素质很难支撑这样的出版。

最后,公平的评价体系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作品不能与其他作品混为一谈。李鹤说:学术界应该发挥作用,但目前我们学术界还没有发挥作用。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北京晨报记者周怀宗

李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