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西游记的文化渗透(从文化角度看西游记)

发布时间:2023-12-07 02:53:41 中文翻译 637次 作者:翻译网

《西游记》中丑陋的西游文化嵌入

总而言之,就目前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三个《西游记》英译本而言,伟力版是最差的。和我国市场上很多国外名著的蹩脚缩写类似。由于编译者对原作缺乏足够的理解,这些缩写版本大多去其精华,去其糟粕; Jenner版本的优点是完全呈现了原作的风格,但在准确性和艺术性方面存在很多缺陷;最好的是于国藩版,同样完整,对原文的解释非常精确,译文流畅华丽。虽然存在一些零星的小错误,但绝对是汉英文学翻译的典范之作。

西游记的文化渗透(从文化角度看西游记)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是,理想的译者除了精通源语言之外,还必须是目标语言的母语人士。但事实上,就文学翻译而言,至少就经典文学翻译而言,决定翻译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译者对原著的研究程度。译者对原作研究越深入,就越能理解原文的含义和字里行间隐藏的作者意图。于国藩的版本是《西游记》各种英译本中最为突出的,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这位旅居美国多年的香港人,曾担任芝加哥大学神学院、东亚语言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系、以及芝加哥大学神学院的联合教授。 2004年退休前担任社会思想委员会委员;他担任五个系的联合教授,这不仅是海外华人学者中的绝无仅有的例子,而且在美国学术界也是极为罕见的成就。于国藩在其译作的介绍中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学术性。这篇数万字的文章,详细阐述了《西游记》的由来和作者的争议。还对书中诗词的作用和来源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考证,并分析了全书的参考文献。三种宗教融合的理念也为这部作品的定位提供了独特的见解。正如哈佛大学东亚系李惠仪所言,这是迄今为止对《西游记》起源和解读最全面、最透彻的讨论。

可惜的是,这个足够优秀的翻译并没有扭转《西游记》和许多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一样,墙内红墙外不香的局面。长期以来,太多的中国文学作品,无论是历史经典还是轰动一时的新作,在被翻译成英文后都变得不为人知甚至被忽视。就连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格兰特豪文的《丰胸宽胯》、《生死疲劳》、《红高粱》等译作在英国和美国的销量,并没有因为诺贝尔奖的光环有多少。文学增加了。我看到很多评论家将中国文学在海外销售缓慢归咎于翻译问题。他们的观点或许适用于某些作品,但从《西游记》的英译本来看,其背后的原因其实要复杂得多。

于国藩的《西游记》英译本卖得并不好。去年6月,我访问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据该出版社高级编辑大卫莫罗介绍,该书第一卷花了30多年才卖出16000多册。第二卷到第四卷的销量各只有八千册左右。这种惨淡的表现显然与翻译质量无关,因为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于国藩的版本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是当之无愧的杰作。在我看来,《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在国外不如《简爱》、《傲慢与偏见》等英文作品在中国受欢迎。这主要与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有关。

我所说的文化嵌入性,主要是指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其所在文化所独有的。它们无法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简单而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无法进行详细解释。并被理解。比如《西游记》中的水火相生、龙虎相交等五行理论,英文读者要完全理解就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但为什么外国经典在中国依然畅销呢?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圆吗?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工作的人,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我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英美同化了,但是原有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影响到西方,甚至在大陆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的时间系统完全是照搬西方的。因此,当普通中国读者看到《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星期五”这个字时,他们不会理解它,就像英语读者在郁国藩的《游历记》的英译本中看到“子”、“丑”、“寅”、“卯”字一样感到非常惊讶。西方”因为十二生肖年表没有出口海外!

也就是说,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虽然2012年还有2311亿美元的巨额经济贸易顺差,但考虑到多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积累,有可能由于更大的赤字,中国文学特别是传统经典文学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走出去。

转发时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ChenYiBai/2013_05_16_145050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