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对1q84的解读(林少华评价)
5月25日,村上春树的《1Q84》首次发行。这本一年多来持续受到关注的书,终于露出了它的真面目。翻译了村上大部分作品的译者林少华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读者看到的并不是林译的《1Q84》,他觉得很遗憾。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自己的遗憾以及对《1Q84》的评价。
1 人生总会有遗憾。没有遗憾,人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很欣赏清朝重臣陈洪谋的三句话:自己判断是非,听别人评判褒贬,安于数得失。更重要的是,我自己正处于过渡期————从翻译转向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作为初步成果,年初出版了两本小书:《为了灵魂的自由——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和散文集《乡愁与良心》。同时,我也没有完全停止翻译村上文学。我刚刚校对完村上根据奥姆真理教改编的纪录片《Underworld》(或译《地下》)。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诚实地承认,错过《1Q84》的翻译对我来说是一种遗憾。我唯一能用来辩护或安慰自己的是:我对此不负有责任。
2 村上春树的《1Q84》
我读的是日文版的。日本原作共三卷。上个月中旬在日本出版的第三卷我还没有看完,所以只能简单说一下第一卷和第二卷。
关于创作的由来,村上在小说出版后不久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说了两点。一本是60年前英国作家奥威尔出版的《1984》,另一本是1995年3月的事件,东京地铁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事件造成3800人死亡。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那就是村上在1968年进入大学后,参与了反对安保条约(日美安保条约)的斗争,引发了震惊整个日本的学生运动。 《挪威的森林》中提到了这一点。虽然他没有写太多,但这却是他四十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个人经历。总体来说,《1Q84》可以认为是作者在世界语境下对当今日本社会问题的概括性认识,以及通过许多日本社会问题对世界现状和人类走向的关注和思考。
虽然村上自己声称自己在每部作品中都开发了新的语言系统,但我认为无论从风格还是风格上来说,它与《世界的尽头》和《恐怖仙境》是一样的,尤其是与《怪鸟》和《怪鸟》同时期的。后来的《鸟儿》。与《海边的卡夫卡》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不仅如此,一些角色的语气还显得有一种熟悉感。比如《1Q84》中的邪教教主深田弥太郎、《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乔尼沃克、《1Q84》中的牛川和《物以类聚》中的牛川的语气几乎一模一样。当然也有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人称变成了第三人称,因此有了更多的视角和机动性。
3 日本报纸普遍对“1Q84”持积极态度。例如,《朝日新闻》称赞这部作品是一部融合了迄今为止杰作元素的小说。这是一部探讨奥威尔“1984”式意识形态控制的恐怖和原始邪恶的现实主义批判小说。小说的主题是重新审视和表达善恶的定义及其界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围绕善恶的单方面价值观进行彻底反抗的态度,探索善恶界限崩溃后世界上的绝对幸福。性别。
相比之下,学者们的观点则更为批评。正如宗教学者岛田由美在2009年2月15日村上在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所说,如果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而碎的鸡蛋,我会永远站在鸡蛋一边,用尖利的笔触击碎鸡蛋。批评:村上在写《黑道》阶段采访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时,在后记中通过个性化的“奥姆真理教”对麻原翔子或麻原性质的事物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但十几年过去了,他似乎已经不能或者不能再简单地批评一个邪教教主了。也就是说,《1Q84》的整体氛围对邪教世界有一定的“同情”。村上是这边的人还是那边的人?村上用高墙和鸡蛋的比喻来表明,作为一个作家,他不站在政治强者一边,而是站在弱者一边。然而,他在小说中所写的内容似乎背叛了这一点。
村上本人对《1Q84》非常满意,认为它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他在托斯托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追求的综合小说。我对写作艺术本身也充满信心:我在每部作品中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新语言体系。这次我用第三人称来写,因为我想用这部长篇小说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于是,我感觉世界变大了,我很幸福。换句话说,在《1Q84》中,村上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风格上都一如既往地刻意创新。
顺便一提。在《1Q84》即将出版之前,他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说法:用另一种形式表达现实。小说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不能被忘记。当我写小说时,我必须尽可能巧妙地撒谎。 “用假砖砌真墙”,这就是我的工作。
3 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优秀文学作品。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一般颁发给维护人类尊严和自由、弘扬人类价值和美的作品。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点的深切关怀、对人类生命的潜心探索,是大多数获奖作家的共同追求。从这一点来看,《1Q84》可以说离诺贝尔文学奖很近,但也很远。说接近,是因为《1Q84》一般都具备以上特征;说远,是因为村上在善恶的定义上还没有完全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倾向,而善恶的定义正是本作的主题之一。
毫无疑问,《1Q84》是村上隆的又一个转折点。作为一名学者或研究者,我更关心的是:1、作者为何悄悄放下了十多年前在《奇鸟之旅》和《黑道》中画的刀? 2、为什么过去基本上积极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中国元素在这里变成了消极的?对此,我们应保持应有的克制和理性的审视态度。至少,可能不太适合跟风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