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中国文学走出去,贡献什么样的作品呢(中国文学走出去,贡献什么样的作品作文)

发布时间:2024-01-08 03:18:46 中文翻译 100次 作者:翻译网

2月20日,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节日期间图书销售统计显示,以《青蛙》为代表的莫言系列作品销售260余册,总销售额1.2万元。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关注度持续不断。据成都商报对实体书店和数据公司的调查显示,莫言作品获奖后的月均销量比获奖前增长了199倍。 《莫言》版权方表示,一个月内30万套作品集已售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是他的作品被大量翻译到国外。确实,莫言的作品在版权产出上位居中国作家之首。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的大部分小说都被翻译成外文。然而,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处境并不全都像莫言那么幸运。

中国文学走出去,贡献什么样的作品呢(中国文学走出去,贡献什么样的作品作文)

法国某知名出版社的编辑曾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在北京与作家格非会面,商讨其《桃花源》的版权输出。在谈及出版合同时,格非对某些条款表示不认可。出版商问:你不想让法国读者知道你的书吗?无法在法国出版你的书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格非说:我的书不能在法国出版,这是法国读者的损失。我一点损失都没有。两人不欢而散。

格非表示,国外有好的出版社、好的译者,但自己作品版权输出过程中的谈判和合作大多是不平等的、不愉快的。那么,中国文学在输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如何顺势而为,让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品为世界读者所熟知?

文学产量、思想力、艺术性是关键

外国译者选择翻译我的作品是必然的。必须承认,新时期文学作家的翻译作品虽然与电影有关,但逐渐不再受到电影的影响。莫言认为,译者有自己的视野和文学标准。他们根据自己的文学喜好来选择翻译谁和不翻译谁。西方商业市场并没有影响严肃译者的自我选择。作家走出国门,要凭借作品的艺术品质和作品的思想力量来吸引西方翻译家的注意。如果没有好的作品,无论译者有多么好,出版社有多么好,出版了多少本书,也无法征服外国读者。莫言说道。

近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作协和一些大学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国文学终于从别人选择变成了我们自己选择。您推荐的机构越多,覆盖范围就越大。每个机构在选书上可能会有重复。在这种情况下,莫言希望不同的机构在选书上能够有自己的风格和侧重点。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要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更多的眼睛会带来更多的发现,更多的发现或许能让海外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的面貌。

过去推荐过,国外读者接受不接受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前苏联曾经花巨资推荐本国书籍,但有些作品推荐后却变成了垃圾。对于作家来说,它们只是被翻译了。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文学出海不同于商品出口。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今年翻译一百本书,或者明年不翻译一本书,对世界没有任何影响。世界可能会以几百年为一个周期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学水平。莫言表示,中国的外译现在受到中国和西方的广泛关注,这可能对作品出口产生积极影响。

如果找人翻译当代文学作品卖到国外,外国读者可能不买账。他们有他们的标准。作家残雪表示,谈到文学走出去,国内文坛还有些浮躁。薛残分析说,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各大出版社找作家签约。这是他们认为商业上有利可图的,至少他们要卖得更快;另一种是通过译者寻找出版社。译者有自己的品味,他们知道从哪些出版商那里找到哪些书。近年来,她本人就属于第三类。我这几年在美国基本上都是直接联系出版社的负责人。我在网上查资料,然后写信推荐自己,让他们看看我的作品。在日本,是我的翻译找到了出版商。

出国时,有的人山人海,有的则无人问津。

一家法国出版社似乎完全履行了合同,引进了格非的作品,支付了2000欧元的版权费,然后在没有与作者本人沟通的情况下将版权出售给其他国家。还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家的书籍,无需支付版税。作家们联名写信起诉,但后来被告知出版社已倒闭,作家们的稿费只能在评估资产后才能支付,并要求作家们出庭。没有人会去法国尼斯为这一点专利费打官司。中国作家在与外国签约时不被忽悠的少之又少。许多其他方的合同都有霸道的条款。有一次,中国作家在国外出版一本书后,没有收到版税。出版社老板说请大家吃顿饭,饭后就给作者报酬。离开前,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信封。当他回来时,他看到每个信封里都有一张等值100元的支票。在海外出版一本书,对方会扣30%的税,这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合法纳税人。格非说,中国作家对稿费考虑不多,预付稿费也不会太高。有的翻译删除了很多文字,但大家都认为无所谓。这恐怕有问题。也有一些国内作家愿意为了一些钱出国出版,排队给译者和出版机构送书。我们可以反对国际化吗?我所说的国际化主要是翻译的过程和机制的创建。我们不能忽视国际领域,必须了解西方社会。然而作家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文学标准来写作。

苏童的《后妃》因其商业地位而在法国销量最好。此外,《我的皇帝生涯》市场表现也不错。后来它的译本超越了《后妃》,还畅销西班牙、土耳其、葡萄牙等国家。不过,苏童也表示,翻译作品的主要命运是无人问津。苏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作品往往取决于机遇。翻译的水平和作者的选择取决于译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如果他们对文学的研究广泛而深入,那么翻译就会是一流的。在所谓全球化时代,出版市场交织、交织,作品翻译成为一种自然现象。用你自己独立的中文,你就是世界地图上的一颗独立的棋子。棋盘是全局棋盘。不管是不是外文出版,我们的视野都要拓宽。

如何有尊严地出国,中国作家不必着急

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出版的份额很小,也许还不到万分之一。格非指出,中国文学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国内市场有潜力。中国的情况是,一个著名的作家,无论他的作品多么糟糕,初印都能有几万册。这个系统有很多限制。人才也保护了很多平庸的人;其次,从国际上看,中国仍处于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在文学领域,涉及海外文学评价,充满了商业、意识形态等影响。任何民族的文学与政治都不简单,与国际政治环境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格非表示,我认为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国际化的问题。

格非认为,文学版权输出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他希望有一家专门从事版权服务的公司,聘请一些真正有知识的版权经纪人来代理中国作品。如今,版权输出只是一个附加部门。许多机构无法接触到汉学家,也不知道如何保护作家。我希望中国有一些值得信赖的版权代理商。国外需要找某个作者的时候,直接去版权代理机构就可以了。如今,外国出版商来到中国都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如何判断,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意见。评论家、作家、出版商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看法,市场非常混乱。如果有一个懂国际市场、懂文献本身的专业机构,有专业的国际团队,那就省去很多麻烦。

南京大学教授徐军曾经说过,一个好的作家遇到一个好的翻译家,几乎就像是一种风流韵事。这句话已经成为作家毕飞宇眼中的经典句子。他用鲁迅的挪用主义来比喻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他说鲁迅的意思很明确。外来的东西我们必须自己去拿,不能等别人给我们。我们带来的东西是安全且有价值的。如果换个角度想,其实国外也存在借贷主义的问题。我认为最好不要急于放弃它,而是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以便其他人能够接受它。采取就是选择和比较。文化交流其实就是爱,是彼此欢乐的事情。既然是相爱,就不能随便投入别人的怀抱,这样不太体面。无论你接受还是追求,既然你参与了这个游戏,就必须遵守非诚勿扰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中国文学海外输出最大的问题不是翻译,而是缺乏专业的文学经纪人。在中国,文学经纪人几乎还是一张白纸。这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文学经纪人?因为文学在中国太不值钱了,几乎没有利润空间。一个商人怎么能做没有利润空间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