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摆正姿态后句是什么(摆正姿态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4-01-06 13:19:32 中文翻译 432次 作者:翻译网

外译是我国整个翻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宣传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中外翻译工作,将其视为关系我国国际形象的大事,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传播中华文化经典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制定外部晋升的长期策略

摆正姿态后句是什么(摆正姿态的意思)

我国有关部门启动的《中华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大中华图书馆等对外出版项目意义深远,值得长期实施和逐步完善。

汉语热在国外已持续多年。截至2010年底,各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数量已接近700所。然而,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文化文学翻译人才的相应增加。以英国为例,目前真正致力于中国文学翻译的学者只有朱莉娅洛弗尔这样的少数人。在中外交往中,汉语与其他主要语言之间的文化赤字和翻译失衡势必持续下去。因此,外国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与我国主动赠送中国文化并存的局面也将长期存在。制定中华文化对外推广长期战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及时合理处理各类反馈

我国对外出版部门有关注外国读者意见的传统。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和《中国文学》杂志英文版经常附有多种语言的反馈表,旨在了解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看法和阅读兴趣。提高文化输出效能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国汉学家和翻译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外译,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外译持消极态度,有时甚至使用严厉的言辞。国内不少学者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出版社担任外国专家与中国译者一起工作的英国汉学家詹纳就明确主张中国作品的英译应由英语为母语的人承担;马悦然还认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他的英语有多好,都不应该把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已故著名翻译理论家莱费弗将这种翻译行为视为中国学者文学虚荣心的表现。这些评价往往受到翻译行为中母语原则的影响,而忽视了不常用语言国家的文化诉求。他们显然有偏见,不应该成为我们决策的障碍。

积极打造翻译人才队伍

高水平外译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国文化经典出口的瓶颈之一。在此形势下,除了注重人才培养外,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整合涉外各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建立对外翻译人才储备。

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除了内部专家承担外文出版社和《中国文学》杂志英文版的翻译任务外,社会力量也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时,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翻译人员的水平。例如,今年夏天英国文学翻译中心倡议举办的多语言文学翻译研讨会就值得总结。

重建外部显示窗口

《中国文学》杂志英文版自1951年创刊后,半个世纪内向海外引进了大量的历代经典和新文学作品。它与香港的《译本》、台湾的《中国笔会》一起,成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学现状的主要渠道。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学》杂志英文版于2001年停刊,这一大型刊物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是单本书无法比拟的。目前,应考虑重新出版《中国文学》杂志英文版,或另创一个类似的新刊物。在借鉴以往办杂志经验的同时,要注意避免灵活性不足等弊端。应该说,目前国外此类刊物的接受环境相当乐观,而原版《中国文学》杂志却并非如此。

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

外国翻译作品的受众在国外,中外合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这种合作可以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翻译作品进入欧美主流出版社。例如,20世纪30年代,褚大高的《中国君词》和蔡廷潜的《英文唐诗》的英译本均由英美重要出版社出版。推出后,邀请国外著名学者作序。该译本出版后不久就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其次,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承担国外翻译项目的学者到西方汉学机构学习、寻求与国外学者的合作。历史上的一些经典外译著作,如辜鸿铭译的《论语》、《中庸》,熊十一译的《王宝钏》以及褚大高等人的主要译作,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翻译者在英国。第三,进一步吸引外国学者参与中国著作的翻译和介绍。除了一些项目对外招标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尝试与国内作家、学者和外国翻译家的合作。在寻求合作时,我们不应局限于欧美国家,而应充分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学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例如印度作家、诗人维克拉姆赛斯,他翻译了三位中国古典诗人的作品《李白、杜甫、王维》于1992年出版,引起广泛关注。最后,外国译者在选择原创作品时可能存在盲目性,应主动推荐更能代表中国文化成就的作品。

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

外国翻译的传统并非我国独有。例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相当数量的俄苏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本就是由苏联译者完成的。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一半以上的翻译人员从事母语翻译为外语的工作。翻译方面,斯洛文尼亚和前南斯拉夫其他国家也有人将本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这些国家的相关经验可供借鉴。

此外,荷兰翻译之家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翻译中心的明确目标是促进本国重要作品的对外传播,并为其他国家的译者提供大量支持。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机构。此外,近年来,西方也出版了多部非母语翻译的学术著作,如Nike K. Pokorn的《挑战传统原则》、Meta Grosman等人主编的《翻译成非母语》、以及斯图尔特坎贝尔的《翻译成第二语言》。 “语言”等,其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保持不卑不亢的文化心态

在寄送中国文化经典时,我们既要维护文化自尊,又要表现出对外国文化的充分尊重,避免给外国翻译作品添加过多的意识形态色彩。应注意交货方式,既要保持一定规模,又要避免倾销。文革期间,出现了主动大量输出作品的极端做法。结果适得其反,导致一些作品积压在国外海关,甚至有的书刊出口后被销毁。这个教训应该吸取。

同时,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又要在中外文化的交汇中切忌傲慢、刻意追东风胜西风,以免被外来者找借口。所谓中国威胁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