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李笠 特朗斯特罗姆(诗人特朗斯特罗姆)

发布时间:2023-12-31 03:09:38 中文翻译 486次 作者:翻译网

他是来自瑞典的王伟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但在热爱诗歌的小圈子里,特朗斯特罗姆仍然拥有不少粉丝,他是一位深受影响的中国诗人。

李笠 特朗斯特罗姆(诗人特朗斯特罗姆)

对于瑞典人来说,特兰斯特伦的出现就像中国唐诗的出现。也就是说,特兰斯特罗姆的诗歌是中国的传统,也是西方的先驱(诗人于建宇)。西方评论家认为特兰斯特罗姆是当代欧洲诗歌中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事实上,特兰斯特罗姆的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他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尤其是早期诗歌,常常用一系列的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用平静的文字表达强烈的情感。他善于将有机物与科学结合起来,将技术词汇运用到诗歌——自然与艺术的神圣境界,比如缝纫机上疯狂缝制的蟋蟀;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拔地而起,像一尊骑士的雕塑;巨大的警报声在外面的黑暗中流动;把整列火车抬起来,地上湿漉漉的石基……与其说这是瑞典诗人的诗句,倒不如说是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或者说更有诗意、纯粹、充满诗意的东西。我们这个时代诗人所想象的外国风格,在现代主义的旗帜下被赋予了生命。

李力是一位诗人、翻译家,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瑞典语系,后移居瑞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将特兰斯特罗姆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对国内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后来成了终生的朋友。他对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是一位非常好的朋友。在莉莉眼中,特兰斯特罗姆温柔冷静,待人热情,话不多但仍颇有幽默感。

李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喜欢从乘坐地铁、咖啡馆喝咖啡、夜间开车、在森林里散步等日常生活细节入手,通过精确的描述,让读者进入一首诗。领域。然后镜头突然发生变化,放大细节,将它们变成特写镜头。转瞬即逝的瞬间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散发着意义,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远变近,历史变现,表面变深度。在李力看来,像特兰斯特罗姆这样简洁、准确、精致、精彩的诗歌创作的现代诗人很少见。他的诗歌是浓缩艺术的典范。很少有人能将强烈的情感融入平静的言语中,让作品瞬间激发出巨大的能量。

1954年,23岁的特兰斯特罗姆出版了首部诗集《17首诗》,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家扬斯坦奎斯特称为一鸣惊人和独特的突破。

20世纪80年代,特兰斯特罗姆的诗歌直接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诗人。中国很多诗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涌现了一批现代诗人。他们是最早接触并翻译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人:1986年7月,译本在上海出版。《孤独的玫瑰:当代外国抒情诗选》中有六首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响亮的名字出版的《孤独的玫瑰:当代外国抒情诗选》中有特朗斯特罗姆的六首诗; 1990年,丽江出版社出版了李丽翻译的特兰斯特伦诗集《绿树和天空》; 2001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李莉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大规模翻译介绍了诗人的全部10余部诗集。 《特兰斯特罗姆诗全集》还荣获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二等奖……

在与李力的对话中,特朗斯特罗姆明确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看法:写诗时,我觉得自己是幸运或痛苦的工具。我不是在寻找诗,而是在寻找诗。找我,逼我表现出来。

但特兰斯特罗姆并不认为诗歌应该停留在刹那间。他说:诗歌并不以表达“瞬间的情感”而结束。更真实的世界是瞬间消失后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对立面的结合。这种情感的执着,注定了诗人需要更加专注的观察和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人们对特兰斯特罗姆产量不足的疑虑。

对此,李力也打了个比方,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有点像中国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但他有一种后工业社会的直观感受。王维写《鸟》的“鸣山更幽”的意境,在特兰斯特伦的诗中也有,但他写的是“直升机的嗡嗡声使大地安静”。这种强度是前者无法比拟的。

特兰斯特罗姆曾两次访华,最近一次是在2001年。据诗人于坚回忆,特兰斯特罗姆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朗诵会和研讨会后,专程来北京支持《特兰斯特罗姆诗全集》的首映。大学和瑞典大使馆的酒会,我匆匆南下到昆明——,因为昆明开了一家Transtrm画廊/酒吧。从云南回来后,满头稀疏白发的特兰斯特罗姆,清澈的蓝眼睛里流露出几分孩童般的喜悦和自豪。

他的妻子莫妮卡特兰斯特罗默表示,此行最大的收获是购买了几款中国白酒。他们在瑞典喝的伏特加就没那么令人兴奋了。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他们还买了一套白酒杯,这是国内最常见的小八分玻璃杯。

离开中国前的晚餐,中方接待人员和国内多位著名诗人特意安排了火锅。当服务员端上猪血和猪脑花时,几位瑞典客人皱着眉头谢绝了。只有特兰斯特罗姆喊道:Ja!翻译成中文就是:想要!当时,特兰斯特伦用微微颤抖的双手将一块灰红色的东西放进了嘴里。而在场的所有人都在好奇,进入他嘴里的东西会变成什么样的诗?他仔细地咀嚼着嘴里的食物。这种咀嚼,或者说品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倾听,聆听事物深处的语言。

早在1985年4月,特兰斯特罗姆就曾访问过中国,当时他还兴奋地登上了长城。

他曾因坚持理想而受到惩罚

特兰斯特罗姆是纯粹诗歌写作理想的坚定捍卫者。特兰斯特罗姆最长的诗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写成。尽管中风后他并没有停止写作,但迄今为止他只发表了163首诗。他的诗不仅短,而且写得极其缓慢。正是由于对文本准确性的极度重视,特兰斯特罗姆每四到五年出版一本诗集。每部诗集一般不超过20首诗,他平均每年写三到四首诗。

20世纪70年代,瑞典诗坛出现了批评特兰斯特伦的声音。激进的年轻人认为他的诗过于沉浸在个人世界中,缺乏对社会、生活和瑞典的理解。甚至世界的现实也要求他做出改变。但特兰斯特罗姆不为所动,继续磨练自己的诗歌技巧。结果,10年后,一位曾经批评过特兰斯特伦的年轻人就此事公开发表了认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