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外国音乐剧为啥那么难译成中文(外国音乐剧为啥那么难译成英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05:42:20 中文翻译 571次 作者:翻译网

原标题:为什么外国音乐剧翻译这么难?

关键词:音乐剧汉译

外国音乐剧为啥那么难译成中文(外国音乐剧为啥那么难译成英文)

费元洪

十多年来,翻译外国音乐剧和戏剧的文本和歌词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断断续续的工作。这些任务让我越来越认识到音乐剧的翻译与戏剧的翻译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中文翻译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独特之处。

按照常理,对于一般戏剧文本的翻译,按照真实的字面意思翻译就足够了。关键是如何实现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条原则”。文字准确,表达流畅,优雅美丽。翻译时应做到信、达、雅合一,力求完美。如果能够做到形、声、意三美,那就是翻译最美的境界。但对于音乐剧的翻译来说,当涉及到音乐时,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因为音乐剧的翻译必须考虑到歌唱,由于歌唱的局限性,我们往往很难根据外语的字面意思进行准确的翻译。有时候,你信了,你就不会表现,你优雅了,你就不会信。当你既有信仰又有优雅的时候,你就不能唱歌,这是很矛盾的。为此,我们在翻译时必须做出调整、做出选择,必须在写意与写实之间找到平衡。

事实上,在歌曲翻译方面做出选择是世界各地的普遍做法。但多年的翻译经验告诉我,将音乐剧和戏剧翻译成中文也许是所有语言中最困难、最复杂的。为什么?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汉语拼音四声标准。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一门利用声调变化来区分词义的语言。通过网络研究,我了解到这在世界上也很少见,仅在汉藏语言(如越南、尼泊尔、印度)和非洲语言中常用。例如,英语中,无论是How are you还是Hello,用不同的声调朗读都不会造成意思上的误解。日语、韩语、俄语、法语和德语也是如此。这些语言占世界语言的绝大多数,都是无声调语言。这类语言并非没有声调,但其声调仅代表声调的变化,并不影响词义的理解。

中国语很特别。标准的四声使语义千差万别。在四声的变化下,出生可以成为猛兽,土地可以成为徒弟,北京可以成为背景,互惠可以成为狐狸……还有一些词因为声调的变化而具有了更多的含义。如画家、花甲、画架、文件夹等。往往会产生一些无人理解的词语,也无人知道唱的是什么。

对于戏剧文本的翻译来说,中文语调的变化不会成为问题,甚至可能成为优势。因为汉语朗读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韵律美,这可能是背诵作为艺术门类在中国流行的原因之一。看来西方人不太热衷于背诵。但当音乐进来的时候,所有的音色优势瞬间就变成了劣势。由于上述四声标准,许多文本的直译无法演唱或容易产生歧义。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和尝试,最终也许能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翻译,但文本选择的范围无疑会大大缩小,而且想要翻译成一种适合的方式并不容易。表现力强、写实、易唱。

不说外文翻译的歌曲,就有很多中文歌曲因为音调的变化,听歌时让人发笑。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西北风歌曲《信天游》中,我低下头向山沟。在音乐中,它会像我的头一样被听到,像一条峡谷;又比如《鲁冰花》这首歌让我每晚都会想起妈妈。这句话听上去就像爷爷想妈妈的话;张宏亮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能看出你知道我在等你妈妈吗?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你看,一旦音乐响起,歌词就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中文原创歌曲来说确实如此,但根据外国歌词翻译时,局限性无疑更大。

第二个缺点是汉语逻辑性弱,写意性强。这一特性也得到了语言界的普遍认可。汉语名词的时态、性等在单独朗读时很难体现出来,汉语句型的逻辑关系也不像外语那样规则。正因为如此,在表达句子时,汉语的表达方式比外语多很多,从句型、词语组合来看,至少比英语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房屋等短语,蕴含着中国式的写意和韵律,对于西方人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

汉语写意表达强,逻辑弱,体现在翻译上往往强于抒情,弱于叙事。其实,这也是以往中国歌词的总体特点:抒情性强,叙事性弱。我们很少看到ABBA歌词中出现的具有清晰逻辑和故事感的中文歌词。大多数中文歌词都是关于情感,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挑选一些中文歌曲串编成《妈妈咪呀》这样的音乐剧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一个缺点是韵律方案。中国歌词习惯押韵,尤其是尾韵。这可能是古诗词传承下来的听觉习惯。一首没有尾韵的歌曲通常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尽管在很多现代歌曲中,结尾韵律不再那么严格,每句话都必须押韵。甚至有一些歌曲故意没有尾韵,以达到特殊效果。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歌曲来说,结尾韵律仍然遵循。习惯。在西方语言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歌词,都不强调韵律。即使押韵,也大多在句中,头韵的概率比尾韵多。比如《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都是头韵的,翻译成中文只能是“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节奏感是没有办法翻译成英语的。

综上所述,当汉语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融入音乐剧时,会面临四声调、写意写实、押韵等诸多天然障碍,这使得音乐剧的翻译难度远大于音乐剧的翻译难度。普通戏剧的翻译。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当我们观看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猫》、《Q大道》时,在捕捉词义方面是否存在困难?尤其是在演唱速度比较快的段落,是不是无法完全听清演唱内容?国外有好几部经典歌剧被翻译成中文,但为什么没有人演唱呢?甚至是经典咏叹调之一?看中文版音乐剧时,为什么演出时基本都是现场中文字幕?当我们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观看他们的音乐剧或歌剧时,我们从来没有看到现场显示有当地语言的字幕。在日本、韩国等音乐剧本地化盛行的亚洲国家,还从未见过母语的现场字幕。

为什么是这样?不得不说,由于汉语的特点,音乐剧、戏剧的翻译确实存在着先天的缺陷。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坦白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翻译变得更好。既然生来就带着枷锁,我只能跳得更好。如果还是从信仰、表现力、优雅这三个方面来谈的话,我还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首先,写信不仅是为了写信,也是为了让观众欣赏写信。

这正如金岳霖在《知识论》一书中提到的翻译意义。他说,所谓翻译意义就是用不同语言表达单词和句子的概念意义。按照这个理论,“喝得像鱼一样”应该翻译成“牛喝”而不是“鱼喝”; God Know应译为God Know而不是God Know; a black sheep应该译为黑羊而不是黑羊,这样才符合中文的意思。

例如,翻译音乐剧《猫》时,在剧结束前,当迷人的猫格里兹贝拉即将升天时,许多猫唱着《Up,Up,Up,Up The Russel Hotel》(Up,Up,Up,超越罗素酒店),如果觉得罗素酒店的观众听不懂,很难翻译成歌曲,可以翻译成东方明珠塔之类的建筑。因为TS埃利奥特在1939年写下这首诗,当时罗素酒店还是伦敦最高的建筑。这首诗的意思是表达飞得很高。可以说是一种传递概念的方法,将其变成观看者当地最高的建筑,同时又不影响戏剧性的氛围。

表达不仅是为了表达流畅,更是为了表达方便。

钱钟书老师曾经说过,没有达到目标,就没有人能够相信。表达是为了流畅,目的是为了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我们以“猫”为例。剧中的猫有各种各样的,每种都有自己的名字。许多猫的名字又长又复杂,很难记住。例如Gliesebela、Skimpos、Mistoffli、Bastov Jones、Old Dutronomi等。为了翻译方便,我根据每只猫的特点。大大小小的名字有很多,比如火车猫、富贵猫、魅惑猫、魔法猫等等,让每只猫都能很容易被观众记住。

优雅不仅是美丽的优雅,更是歌唱的优雅。

如何在保证词句基本含义的同时做到优雅,是音乐剧翻译中最困难的方面。因为需要歌唱,所以译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中外语言功底,还需要良好的乐感。翻译出来的文字,无论看起来多么优美,首先要经受住自己演唱的考验,否则就是枉然。为了达到歌唱的最低和最高标准,往往需要改变句序、增减词义、变换词义、转换概念等技巧。

上述翻译示例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俗话说,文学无第一,军事无第二。好的翻译必须各有千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般来说,音乐剧翻译的重点是歌词的翻译。一个好的译者一定是一个好的词作家。更重要的是,音乐剧的译者必须有良好的乐感,能读懂乐谱,最好还具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这样才能对演员的中文演唱进行指导和纠正。有时同一首歌的翻译在唱法上会有很大不同。如果译者能够乘着歌唱的翅膀,发挥想象力,表达出原文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情感,那么也许我们也能翻译出和原文一样贴切的歌词。虽然,这看起来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