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译的通信读后感(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
信
亲爱的同志:
您翻译的《毁灭》的出版,当然是中国文学艺术生活中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事件。翻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名著,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特别是苏联的名著,因为它们可以把十月革命、内战、五年计划的英雄形象具体化)而通过——这是中国文学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现在所做的事情几乎完全是您和Z同志个人努力的结果;但谁能说:这是私事?谁?《毁灭》、《铁流》等作品的出版,应该被视为所有中国革命作家的责任,每一位革命文学战线上的战士,每一位革命读者都应该庆祝这一胜利,尽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胜利。胜利。
你的翻译确实很忠实。绝不会欺骗读者,也绝对不是广告!这也说明,一个真诚、热情、为光明而奋斗的人,不能不勤奋、负责。 20世纪的知识分子和欧洲名人可以事半功倍,名利双收。但这样的人物如果不彻底改造,永远只是沙龙里的走狗。今天的粗制滥造的翻译要么是这群人的作品,要么是一些学者的猜测。你们的努力,我和其他人,希望这种努力能够成为集体的,并且应该继续、扩大和深化。所以也许和你一样,当我读到《毁灭》这本书时,我非常兴奋:我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它。我们的爱一定会帮助我们增加能量并扩大我们的小生意。
除了将原文内容介绍给中国读者之外,翻译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创造新的现代汉语。中文(文字)很差,连生活用品都无名。汉语语音并没有完全脱离所谓的手势语言。普通的日常对话几乎离不开手势游戏。当然,几乎没有表达微妙区别和复杂关系的形容词、动词和介词。中世纪父权封建的残余仍然紧紧束缚着中国人民(不仅仅是工农!)的生存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新的语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欧洲先进国家一般在二三百年到四五百年前就完成了这项任务。即使是历史相对落后的俄罗斯,也在150、60年前就结束了教会斯拉夫文字。就他们而言,是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做到了这一点。比如俄罗斯的洛莫洛萨耶夫……普希金。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这个能力。当然,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是中国的欧化士绅商人,如胡适之流。但这场运动的结果与它的政治主人不相上下。因此,无产阶级必须继续彻底完成这个任务,领导这个运动。翻译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许多新词、新语法、丰富的词汇和细腻准确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既然从事为现代中国创造新语言的斗争,就不能不要求翻译的绝对正确、绝对的白话文。 这是为了向公众介绍新的文化语言。言几道的翻译就不用说了。他是:
翻译必须忠实于雅达,
文字须为夏、殷、周时期所写。
事实上,他是用“优雅”这个词来贬低信合达的。最近商家不断转载颜译名著,不知道什么用意!这简直是在嘲笑中国人民和青少年。文言译本如何可信,如何才能到达现在和未来的大众读者!现在赵景深等人要求的是:
犯错总比一帆风顺好
不要固执,只要相信!
赵先生的想法其实是根据城隍庙里的西洋故事改编的。这是因为我懂(?)外语,看了一些书报,然后就拿起笔,用所谓流利的中文写下几句话。这明显是对中国读者的侮辱,他们还胡说八道外国故事。第一,既然他所谓的服从就意味着他宁愿错一点点,那么这当然是迁就中国劣等语言、抹杀初衷的一种方式。这并不是要创造一种新的语言,而是要努力保存中国野蛮人的语言水平,阻止其发展。其次,既然稍微错一点就好了,那就是为了遮蔽读者,让读者无法知道作者的初衷。所以我说:赵景深的主张是一种遮蔽民众的政策,是一种垄断知识的学术主义。 ——一点也不夸张。第三,他显然是在暗示反对文学(多么可怜的特别走狗)!他反对无产阶级文学,并提到翻译一些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著作和创作作品。这是通俗文学的敌人的话。
然而,在中国流行的书籍中,确实有很多翻译并不顺利。这是我们自己的弱点,敌人就利用这个弱点来攻击。当然,我们的胜利之路不仅需要对敌军进行正面攻击,而且还需要更好地整顿我们自己的队伍。我们自己批评的勇气往往可以解除我们敌人的武装。现在,对于所谓翻译争论的结论,我们的同志提出了这样的结论:翻译绝对不能有错误。然而,有时,根据翻译内容的性质,为了保留原作的精神,一些不适是可以容忍的。
这只是一种防御策略。普利汉诺夫说:辩证唯物主义者应该能够转守为攻。首先当然要先说明一下:我们所认识的所谓舜,与赵景深等人所说的不同。第二,我们要求的是:绝对正确、绝对白话。所谓绝对白话,就是大声背诵就能听懂。第三,我们承认,到现在为止,通俗文学的翻译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们必须继续
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⑤译须信雅达,文必夏殷周严复(几道)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三者(按即信、达、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又吴汝纶为《天演论》作《序言》中有严子一文之,而其书乃骎骎与晚周诸子相上下等语。 ⑥严译名著指严复所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英国亚当·斯密(1723~1790)《原富》、英国甄克思(1861~1939)《社会通诠》、英国穆勒(1806~1873)《群己权界论》、法国孟德斯鸠(1689~1755)《法意》、英国斯宾塞(1820~1903)《群学肄言》、英国耶方思(1835~1882)《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这些书曾陆续出版,一九二○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把它们汇集重印,总称《严译名著丛刊》。 ⑦宁错而务顺,毋拗而仅信这是对赵景深翻译主张所作的归纳,参看本书《几条顺的翻译》及其注②。 ⑧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学者,清末维新运动领导者之一。他用浅显的文言著述,撰有《饮冰室文集》。鲁迅复信中提到的《和文汉读法》,是他写的一本供中国人学日语用的书。 ⑨仓颉相传是黄帝的史官,我国最初创造文字的人。 ⑩茀理契(1870~1927)苏联文艺评论家、文史学家,曾为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写了《代序——一个新人的故事》。 ⑾J.K.即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他曾主持召开八月七日党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一九二七年冬至一九二八年春,在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书记时,犯了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错误。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一九三五年三月在福建游击区被国民党逮捕,同年六月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杀害。 ⑿强聒不舍语见《庄子·天下》:强聒不舍者也。 ⒀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语见《论语·卫灵公》。 ⒁桐城气息指桐城派的文章风格。清代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主张师法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讲义理、考据、词章,他们的创作形成一种文学流派。因为方、姚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⒂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后期作家。 ⒃严复关于达癲的话,见《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背)本文。题曰达癲,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⒄什法师(344~413)即鸠摩罗什法师,我国后秦高僧,佛经翻译家。原籍天竺(古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他和弟子八百多人,曾用意译的方法,译出佛经七十四部,共三八四卷。 ⒅《大乘起信论》解释大乘教理的佛教经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著,我国有南朝梁真谛和唐代实叉难陀的译本。南京金陵刻经处一八九八年曾出版收有这两种译文的《大乘起信论会译》。 ⒆巴比塞(H.Barbusse,1873~1935)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线》、《光明》及《斯大林传》等。 ⒇基督教社会主义十九世纪中叶在欧洲形成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它把基督教的教义涂上社会主义色彩,认为只要实行基督教的博爱、互济等教义,就能使劳动人民摆脱一切社会苦难。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莫里斯和金斯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