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外交翻译(外交翻译名句)
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中华网对外交部翻译办公室副主任徐辉进行了专访。她讲述了外交部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并对年轻翻译寄予厚望。
中国网记者:外交部翻译室被誉为翻译国家队。作为翻译处的领导,您平时是如何组织培训和培训的?您能告诉我们如何培养熟练的翻译人员吗?
徐辉:翻译室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当年进入外交部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将通过选拔考试,选拔语言基础好、综合素质好的年轻人进入翻译室参加岗前培训和实习。岗前培训一般持续半年左右,强度很大。被练习生戏称为“魔鬼训练”。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握基本外交政策和理论,积累外交翻译专业词汇,掌握翻译技能。例如,你可以学习大家都很感兴趣的技能。记忆并完整翻译演讲者的长篇文章的能力就是在这个阶段发展的。此外,培训还旨在培养外交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稳定性、灵活性等。强化培训结束后,将有一个实习期,在此期间学员将有机会参加一些相对简单的口译和笔译活动以获得经验。此外,每个学生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扩大知识面。整个培训实习期大约需要两年时间。
青年译员正式上岗后,我们将按照先易后难、逐步积累的原则,安排他们承担各类口笔译任务。在第一次承担重要任务之前,我们会派出经验丰富的同事进行提前指导和现场护航,确保青年译员能够踏实走好每一步。翻译室特别注重干中学,提倡发挥集体力量。我们经常举办各种背景知识讲座和翻译业务研讨会,帮助年轻译者拓展政策和知识积累,强化基本写作能力。经过几年的时间,一名年轻的翻译将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翻译,能够胜任更重要的外交翻译任务。当然,成为一名顶尖的外交翻译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
中国网:作为一名拥有多年翻译经验的从业者,您最想对刚入行的年轻译者说些什么?
徐辉:现在的年轻翻译家基本素质很好,视野也很广阔。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翻译工作,特别是重大事件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非常高,容不得半点差错。我们经常告诉实习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员,无论是中文翻译还是外文翻译,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三点至关重要:1、扎实的语言基础是敲门砖;2、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基础。做好一切翻译工作的基础; 2. 知识决定译者的翻译路有多宽。译者必须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最新知识; 3、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决定了译者的视野能有多大。译者到底能走多远?政策理解是外交翻译的灵魂。我觉得不同领域的翻译内容可能差别很大,但是原理是一样的。
中国网:当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日益增加。请问,作为一名资深的外交翻译专家,您认为我们对外宣传报道在翻译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徐辉:确实,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外交往越来越多,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翻译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其作用日益凸显。既然我们要与中国和其他国家交往,就必须知己知彼。只有深入了解我国国情和文化,才能准确翻译,不失真。同时,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外国的历史、社会、风俗习惯。尤其要注意中外制度、国情、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忠实于原文。对观众友好。我们应该尽力翻译成外国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解释文本并拘泥于中文单词本身。只有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受,才能提高翻译的针对性,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
中国网记者:中国翻译协会即将迎来成立30周年。您认为翻译协会在中国翻译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您如何看待中国翻译行业的现状?您对未来有什么期望?
徐辉: 可以说,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意味着翻译的需求是空前的。这为我们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翻译事业的前景是光明的。同时,这也意味着翻译工作者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当前国内翻译行业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高端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希望高校培养更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培养潜力大的优秀学生,充实现有翻译队伍。中国翻译协会在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我期待着这项工作的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