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很准(翻译最准的)
如果翻译者(本文特指实用的汉英翻译)只是用除了你以外谁都看不懂的东西来忽悠那些除了中文以外什么都看不懂的人,当然你可以为所欲为,自译。但如果我们真正把翻译当作一门严谨的科学,就必须遵守翻译的基本原则,不能自以为是、随意妄为。
哪些翻译不能翻译只能查?
1. 专有名词
既然是专属的,就必须有专用的名字,并且一一对应。我们在翻译中经常遇到的专有名词有:
1、单位名称
翻译示例1:国家知识产权局
误译:国家知识产权局
翻译:国家知识产权局(简称:SIPO)
将Bureau翻译成Bureau就是逐字翻译最典型的例子。众所周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有了一个在全球流行的官方译本。如果根据错误的翻译,外国人会认为这是中国的新产品。这是什么组织啊!
理论上,所有单位名称都应该专门翻译,以避免混淆,但实际上,由于我国国际化还处于基础阶段,所以仍有少数单位有约定的英文译名。这些单位包括:
(一)由于对外交往的需要,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直属机构早已形成名称制度。
(2)似乎大多数在民政部登记的社团章程中都有英文名称,这迫使它们从成立之日起就必须有英文译本。
(3)大部分学术科研机构文化素质较高,对外交流较多。
(四)大型企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一体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意识到用英文包装自己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拥有一个好听且固定的英文名称。
(五)其他涉外单位或具有较强国际意识的单位
不用说,如果翻译中涉及到这些英文名称固定的单位,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找出英文名称,逐字复制,不能更改。你不能自己做出决定并翻译它。喜欢:
原文:浙江双格华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翻译:浙江双鸽VITALCARE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误译:浙江双鸽华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 地名
我国的地名翻译系统到底应该完全拉丁化(即整个地名用汉语拼音表达)还是采用英文翻译(即专名部分使用拼音)一直存在争论。以及通用名称部分的英文翻译)。因此,乱局不断,民政部门坚持将地名拼音化,上升到维护国家尊严的层面,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时至今日,全中国的英文路标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因偷偷摸摸,没有被政府获得而错误百出。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翻译人员很难统一。我们只能漂洋过海,施展神通。
不过,作为一名专业翻译,我认为在翻译地名之前,最好先去GOOGLE上查一下,看看是否有官方翻译。如果没有,那就检查一下是否有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并尝试使用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人们使用的翻译。我曾经翻译过金茂大厦。对于这座中国第一高楼,网络上流行三种翻译:金茂大厦、金茂大厦、金茂大厦。我应该使用哪一个?后来我找到了中国金茂(集团)有限公司的网站。作为金茂大厦的业主,这个网站上出现的金茂大厦的英文翻译当然是官方翻译,所以我就是基于这个原则选择了金茂大厦。
3. 姓名
人名的翻译比较简单。目前翻译中国人名字的方法是使用汉语拼音。只要没有自己的英文名,或者有英文名(像现在很多白领,或者像我),但其他人的英文名在国外传播不广的话,不妨用拼音。但对于那些英文名字在国外流传甚广的人,比如丁威廉、张朝阳、历史名人、港台人物等,还是需要用拼音。检查一下,否则可能无法得到正确的名字。对于我们周边使用汉字作为名字的国家的人名,比如日本、韩国、越南等,更需要核对一下,否则肯定会写错。比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英文翻译是: Junichiro Koizumi,Kim Jong Il,英文翻译是Kim Jong Il。
2.除专有名词外,部分外来词或外来句子不能随意翻译。必须按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追溯到其英文原文。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科技、法规、标准、贸易信息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传播。这些信息有的是以单词的形式,有的以句子的形式,有的干脆就是整篇文章,在国内被广泛引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找到原文却不查,那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翻译出来的也不会是正宗的。
例如,笔者所在的翻译公司曾接到一份翻译国家标准的业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一个由国家标准化团体(ISO 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盟。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每个成员团体如果对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则有权参与该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国际组织(官方或非官方)也可以参与相关工作……。
一线翻译拿来,二话不说就翻译了。但事实上,这段话直接就是ISO文件中的原句。它被翻译成中文并放在这里。原文是: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由国家标准机构(ISO 成员机构)组成的全球联盟。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进行。每个对已设立技术委员会的主题感兴趣的成员团体都有权在该委员会中派代表参加。政府和非政府国际组织也与ISO 合作参与了这项工作。
如果说过去,因为我们闭关锁国,有很多中国特色的东西,译者只能站在主观的立场上自由翻译。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我们经常会遇到事实上,所提到的大部分文本都可以在国外找到其原形或影子。有很多涉及质量、技术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抄袭国外资料。这个时候,如果你想拿出一个好的翻译,就必须找到原文。这是根本性的。
例如,笔者在翻译某公司质量手册时,曾经遇到过“:巡检”和“首检”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新词,字典里找不到。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成巡检和首检就偏离了它的本意。检验的英文原名是:In-process check,IPC,首件检验的英文原名是:First Piece Inspection,FPI或首件验证,缩写:FAV
当然,要在英文中找到一个汉语新词的原形或对应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可谓是费尽心机!
传统的查译工具是各种词典,但词典尤其是汉英词典的编写远远落后于翻译的需要,很多生词查不到。
作者首选的翻译搜索辅助工具是Google。只要方法得当,不担心麻烦,几乎没有什么是你找不到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一个查,是作者在网上煞费苦心找到的,因为它并没有被所有词典收录。
有了互联网,搜索和翻译变得可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Google的全文搜索技术来揭示中英文的本来面目。现在有一个中文翻译词典,几乎纯粹是为了搜索和翻译而创建的。
汉译词典的编写方向之一是将大量的英汉技术信息放入数据库中,然后方便译者通过中文关键词追溯到英文原文。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尽管翻译词典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对于译者的意义和价值却是非同寻常的。
很多译者对我说,你的翻译词典太有用了。甚至有人说我已经变得非常依赖翻译词典了。没有翻译词典我不知道怎么翻译。我不认为他们在撒谎,因为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没有翻译,就像鱼离开了水。搜索翻译并不总是因为缺乏理解。有的人是为了寻找确定的翻译,有的人是为了发现其原意,有的人是为了追求更真实的表达,有的人是为了寻求表达方式的变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翻译人员都有这种感觉,因为有敬业的翻译人员,也有不专业的翻译人员。虽然我有十几年的翻译经验,但千字的翻译可能需要我使用中文译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而那些只有三四年翻译经验的二流译者却常常自豪地说:这个翻译我没有查过一次字典。太奇妙了!
在实用翻译领域,尤其是汉英翻译领域,好的翻译是找到的,而不是翻译的。要成为翻译高手,你必须首先成为查询高手,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