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渐行渐远怎么翻译(渐行渐远的英语翻译)

发布时间:2024-01-23 09:50:57 中文翻译 325次 作者:翻译网

郑永辉:与傅雷的比较

如今,翻译界早已将郑永辉视为法语翻译大师和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翻译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就可以与傅雷相媲美。但我万万没想到,60多年前,郑永辉的翻译会因为傅雷而被很多出版社忽视。

渐行渐远怎么翻译(渐行渐远的英语翻译)

郑永惠出生于1918年,祖籍广东象山,出生于粤

南海岸防御。 1942年,郑永辉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历任助教、讲师。郑永辉其实是一个笔名。他的原名是郑永泰。出于对妻子的感激之情,他给自己起了永辉这个名字。郑永辉的儿子郑若琳在文章中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父亲经常每天翻译到深夜,母亲总是在旁边伺候他、做夜宵。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之情,父亲从母亲邓惠群的名字中取了一个“惠”字,形成了译名郑永惠。

这位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他翻译的第一本书是巴尔扎克的《苏城舞会》、《猫球店》和《钱袋》三部全集。

不过,由于傅雷也在翻译巴尔扎克,所以当时国内的巴尔扎克译本几乎都是傅雷的版本。事实上,郑永辉刚刚完成巴尔扎克的上述三部译本后,出版社就不敢出版了。原因是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虽然傅雷还没有翻译这三本小说,但出版社却不敢出版郑永辉的译本,生怕引起傅雷的不安。但时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的李采臣很欣赏郑永辉的译本,并向国际文化局推荐,郑永辉的译本出版了。从此,他走上了翻译之路。

随着翻译作品越来越多,郑永辉被认为在翻译上与傅雷一样成功。他逐渐意识到,让法语翻译变得可靠并不容易。有一次,郑永辉在翻译《高龙霸》时,发现傅雷旧译有数十处错误,因误解和自以为是的注释而被随意删除。郑永辉纠正了这些错误,并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世界文学》上。他在文章最后说道:由此可见,翻译做到绝对“忠实”是多么困难。傅雷都这样,更何况我呢!翻译从来没有捷径。只有更加谦虚、谨慎,才能避免犯错误。

郑永辉一生翻译了40多部法语作品,总计超过600万字。法国翻译家于忠贤对郑永辉有这样的评价:我翻译过梅里美、罗伯格里特的作品,但这些东西以前都是郑老师翻译过的,所以我仔细研究了他的翻译,发现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忠实于原著。

杨宪益与戴乃迭:翻译《红楼梦》的神仙眷侣

民国时期中国的翻译家中,就有这样一个奇怪的人。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他不顾国难赶回四川。居然还有一位英国女士和他一起回国。两人在英国相识,并因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共同热爱而结下不解之缘。他们最终共同翻译了《红楼梦》。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杨宪益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祖父曾任淮安太守,八个儿子均出国留学。杨宪益的父亲留学归来后,出任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金融家之一。进入私塾后,杨宪益每次考试都是第二名,从未获得过第一名。老师说,只要你读一点,考试就会获得第一名。但杨宪益认为,无论是第二名还是第一名,都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真实的就是多读书。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杨宪益的翻译既严谨又活泼。这种风格最适合翻译中国明清小说。

杨宪益的情人戴乃迭女士是他在牛津的同学。戴乃迭1919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传教士家庭。 7岁时,他回到英国,进入一所教会学校。 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学习法国文学,后转学中国传统文学。杨宪益和戴乃迭在牛津相识,因为相似的兴趣而逐渐走到了一起。当他们决定结婚时,戴乃迭的母亲强烈反对,但这并没有阻止两颗心相爱。

杨宪益在翻译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与妻子一起翻译了《红楼梦》。上面提到的翻译家都是把外文翻译成中文的,而杨宪益的成就就是把中文输出到了世界。他选择了《红楼梦》,一部被许多人认为无法翻译的小说。

翻译《红楼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曹雪芹在原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一个在中国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所有的意思,更不用说翻译给外国人了。当时广为流传的《红楼梦》译本是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

总体来说,杨宪益的翻译风格是充分还原原文中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对于《红楼梦》中的很多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再注释的方法。例如,在王仁这个名字的翻译中,中国读者知道它的意思是王仁。杨宪益译为:王仁(忘却人性),霍克斯则简单译为王仁。至于书名的处理,杨译直译为《红楼梦》,霍译为《石头记》。前者是真实的,后者则避免了西方人难以理解的红楼形象,用石头代替是一种妥协。

杨宪益的才华以及他与英国女士的合作,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文化。他在牛津的师兄钱钟书认为,杨宪益是当时牛津十几个华人中唯一还可以讨论的人。时至今日,杨宪益和戴乃迭所译的《红楼梦》仍然是西方学者了解该书最重要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