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高等教育与翻译职业人才培养的关系(翻译 高等教育)
翻译资格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
翻译资格考试已经过去十年了。在我们庆祝我国翻译水平考试逐步走上正轨的同时,我们不禁对我国翻译行业的发展以及翻译职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所感触。
(一)高校翻译课程
2007年,我国启动了翻译硕士(MTI)试点项目,可以说翻开了翻译学科发展的新篇章。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也有助于调整外语人才培养结构和方式。截至2010年,我国已有158所高校获批试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31所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本科课程,其余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非英语专业。可以说,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正规的阶段。
但与其他国家翻译学科的发展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一个多语言国家,跨语言交流更加频繁。欧美国家除了每个人的多语言能力外,翻译人才还是非常需要的。
美国没有统一的国家官方机构进行最终审查和认证。因此,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时,培养方向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培养方向大多包括翻译研究、法律翻译、商务翻译、医学翻译、网页翻译、翻译与本地化管理等,大多与具体专业需求相关。解释方向的分类标准并不唯一。如医疗翻译、银行翻译、医疗口译、法律口译等与职业相关;还有与翻译方法相关的传统方向,如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等。
此外,美国各大学的应用翻译课程多元化。就整体翻译课程而言,主要包括翻译理论课程、翻译实践课程和相关知识课程三个模块。其中,翻译核心课程涵盖翻译理论、实践、研究方法和翻译史等,研究方法还包括案例研究、工作坊等,给学生多种选择;辅助课程甚至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口译课程注重应用。核心课程涵盖各种应用实践,辅助课程与文化、传播、演讲等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中文翻译课程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培养方向上,很难看到与职业相关的选择。比如美国专门培养法律、医学、银行等领域的翻译人才,甚至网页翻译人才等,而中国的翻译课程更像是大杂烩。他们可能涉及各个方向,但不能专一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翻译硕士的学生虽然有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但能力却不如其他专业学位的学生的原因。翻译确实需要广泛的知识。但一般译者只会专注于少数领域的翻译,而这些都是在现场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在大学里开设专业领域的翻译课程几乎是困难的。
其次,在翻译课程的设置上,我国的课程还包括理论、实践和相关知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对美国学校课程中的补充课程知之甚少。翻译往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无论是哪一学科,都可能出现在译者的实践中。比如,交响乐团的翻译,首先需要有足够的音乐知识,不仅要知道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等乐器的名称,还可能涉及到C大调、D大调、如上所述,专业人才,比如文学、哲学、法律、医学等,可能比简单的新闻翻译更复杂,需要更多的整合。
(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
了解了我国高校的翻译课程后,我们需要了解今天的翻译人才有什么样的专业市场以及未来如何培养合格的翻译专业人才。
1、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2012年5月,美国最大的行业研究机构IBIS World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美国经济目前处于低谷,但翻译行业仍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自2003年以来,翻译行业的需求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并且这种势头还将持续下去。在美国劳工部2006年至2016年十年职业预测报告中,口译和笔译职位将增长24%,远高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就业增长。然而。中国的情况似乎不太乐观。
目前,在中国大陆的人才市场上,翻译人才的就业集中在各类翻译公司和出版社,专业笔译、口译人员的市场并不大。而且笔译员(尤其是口译员)的工作频率和薪资波动较大,刚毕业的翻译专业短期内无法在翻译市场站稳脚跟。
在翻译市场,首先,传统的口笔译业务不再是唯一的业务。一些新兴的语言服务,如本地化、服务外包、技术写作、编辑排版、多语种翻译等,已经进入翻译公司的业务范围。为了胜任这些任务并适应市场需求,译者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技术,如机器翻译、翻译记忆库系统、术语管理系统、本地化软件工具等(袁一宁,2005)。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业务要求专业翻译人员不仅要有翻译能力和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例如,本地化翻译人才除了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现代营销方法、在工作中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王传英、崔其亮,2010)。
其次,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同学科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但各个学科层次之间的区别和定位还比较模糊。培养目标往往是培养翻译人才,毕业生无法体现其学术水平。和专业特点。于是,大专、学士、硕士、博士的求职者去应聘同一个职位,甚至一些只需要一定操作能力和短时间内学习能力的职位,往往会导致人才市场混乱,资源浪费。
总而言之,大多数毕业生拥有学士、硕士学位,因此在翻译公司、报刊、出版社等工作较为常见,效果也较好。据调查,未来十年,翻译公司仍将需要各种学历的员工。水平,他们也希望招聘学历更高的员工。
2、翻译人才培养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不仅是语言间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培养翻译人才时,需要加强各方面的训练,不仅要加强外语水平的训练,还要加强译者的跨语言沟通能力和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如今,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如师资、市场定位、专业素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首先,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需要一批普通大学教师,他们既是研究者、实践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翻译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家,更要成为实践者。根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翻译硕士核心课程和重要必修课教师比例必须达到70%,具有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翻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翻译工作。口译教师应承担过20次以上正式场合的同声传译任务。在翻译人才紧缺的时代,寻找这样的通才型教师也是翻译学科教学面临的难题。
再者,翻译专业的学生如何选择具体的教材。翻译硕士专业设立之初,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被动教学。虽然如今,我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很多口译指导书籍,其中很多都提供了专业的讲解。但与时代和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专业教材数量仍然不足,尤其是相关辅助学科。教材更是微不足道。这些教材可以教会我们一些口笔译的基础知识和训练方法,但一些通用的入门书籍仍然不能满足当今翻译市场的需求。
三是要区分不同学术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例如,一些简单的翻译,如气候翻译、法律文本翻译等,都有一定的模式和套路,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可以轻松准确地进行翻译。这些任务甚至不需要由具有专业翻译背景的人员来执行。一般来说,具有学习能力的员工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工作方法。如今,一些翻译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生经常接触到此类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不同学历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能够对应翻译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和要求,能够形成相对清晰、科学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那么未来翻译市场的人才配置将能够更有效地履行各自的职责。
最后,在培养翻译人才时,要注重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作为笔译员,尤其是口译员,需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的认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面对变化从容的心理素质。译者只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充分理解原文,结合目标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准确的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不熟悉的单词、诗词歌曲、流行词汇等,这些都会出现在翻译过程中,甚至笔、墨、纸等的准备,都要求翻译人员能够做好充分准备,冷静应对突发情况。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除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极高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培养翻译人才时应该注意的。
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大多已经走上了职业翻译的道路。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培训机制可以强化译员的各项能力,在翻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资格等级考试是我们检验自身能力的重要标准。在进入这个市场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证明我们的能力。近十年来我国翻译行业发展迅速。相信无论是培训机制还是资格考试都可以不断完善,为更多有翻译梦想的人提供踏脚石。
参考:
[1] 王志伟.美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及其对我国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界2012年第4期(总151期)
[2] 穆雷,杨东民从翻译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现状及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