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文化交流中的翻译误区及解决路径论文(文化交流中的翻译误区及解决路径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1-20 18:34:57 中文翻译 426次 作者:翻译网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然而,由于译者对翻译本体论和语言本体的认识不够,坚持话语层面的语码转换,其翻译不可避免地会给文化交流造成障碍。

如果以罗明坚为起点,中国典籍的外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然而,纵观现有的翻译作品,翻译水平并不是很高,译者也存在很多误区。翻译的缺陷不仅掩盖了中华文化之美,而且造成了极大的误解甚至危害。

文化交流中的翻译误区及解决路径论文(文化交流中的翻译误区及解决路径有哪些)

译者如何超越已有的认识和矛盾,上升到源头,在演绎与归纳的张力中找到解决之道,已成为当前翻译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道德经》的英文译本已有一百多个。然而,这些翻译不但没有达到改变语言以方便理解的目的,反而遮蔽了老子的光辉,甚至给中西文化交流造成障碍。基于这样的阅读,西方人不可能理解老子超然的哲学高度、辩证的、悖论的甚至肆无忌惮的写作风格。

将《道德经》与《性论》、《圣经》等西方经典进行比较,可以了解中西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异同。中西文化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核心思想都是“道的诞生”或“道的化身”。考察理雅各等人的英文译本,不难发现他们的很多概念都是不准确的。

例如,将Tao译为Tao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如果西方有一个与Tao相对应的概念,那么这个翻译规则根本就是不可通约的;将“淘克道”译为“Tao that can be trodden”与原文不符,但“trodden”一词缩小了“可道”的含义,使原文的含义消失了;长岛的一些版本实际上被翻译为普通法,即英国普通法。即使从字面理解,也是普通法,与长道完全不同。别告诉马嘴。除了概念和语义问题外,此类翻译在语篇连贯性、文体风格、诗性特征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上述翻译例子表明,译者未能同时理解中西文化。如果深入考察中西文化和词源,我们可以发现“道”与英语中的“Word”、希腊语中的“ho Logos”、法语中的“le Verbe”可以完全统一。中西文化在本体论上其实是相同的。混淆时它们是相同的,但分析时它们是不同的,即它们表示同一起源的方式不同。因此,“道”实际上相当于英语中的“Word”。与“道”相关的德如何翻译?如果翻译成美德或道德,就无法涵盖其哲学内容。 —— 道与德是不同层次的:道是无,是一,是根本,是本体;美德是存在、多元、目的和使用。再看英语,world和word是同源词。英文单词(道)的本义是生殖器。该词以v+元音+r (vVr) 为基础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词族,vVr 源自verpa L.verge、Fr. penis 和vir, man。可见,词的本义是生命,在圣经中是万物的本源,即创造世界的方式,与汉语的“道”字不谋而合。世界可以看作是词的派生词,其意义源自词,即世界,这恰恰符合道德意义。

中国的《道德经》和西方的《性论》、《圣经》所揭示的宇宙原理都是化身,在人类层面上是二元的。当然,这并不能掩盖中西文化的特殊性。中西哲学有差异,但我们需要知道差异在哪里。我们不妨对照一下《道德经》和《性论》。

《道德经》是女性文化的象征。以母亲、谷物、神秘女性、婴儿、小孩、猪为例;以不做、不争、不努力为标准;以归、退、守、抱为方向。我们同时看看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与老子的宇宙观、生成观、认识论颇为相似。但就文化特征而言,它们却截然不同,甚至相反。比如《论自然》揭示了西方文化的男性本质,以火、战争、太阳、男人为例;它提倡启蒙和觉醒。

一阴一阳称为道。读老子的《道德经》,参考赫拉克利特的《论自然》。一女一男,一水一火,一守一战,一退一进,可谓是泾渭分明。究其原因,必然是由于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不管怎样,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就可能达到阴阳的和谐。对于文化交流来说,这恰恰说明中西文化是可以融合、互补的。

另外,Dao被译为Tao或Dao,反映的语言代码属于音译。音译虽然很常见,但也是沟通的主要障碍之一。

语言与世界之间存在着反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是有道理的,也就是命名的理由。换句话说,很多词语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由于翻译涉及语言的改变,这些信息在目标语言中不可避免地会丢失。然而,在文学话语中,这些信息的丢失会降低作品的价值。音译有两大无法克服的缺点:1、不能自给自足。同音字组成的词,如衡山与衡山、陕西与山西、苏州与苏州、卫与卫、纣王与纣王、曹植的诗、丁乙与丁乙两兄弟等等,这些专有名词都不能是转换成拼音时可区分; 2、无法触发相应的语义关联。拼音翻译在普通翻译中或许是有效的,但是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必然会损失,而这种损失必然会大大降低原作的艺术性。

由于音译只是源语言的音译,它带来了方便和保真度,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也就是说,由于音译切断了源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会给翻译尤其是经典翻译带来问题。伤害。音译意味着语言代码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完全丢失,有时会导致翻译荒唐。又如《庄子》,无论从哲学还是文学角度来说,它都是博大精深的体系。书中共收录了近600个专有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体系。如果音译的话,一方面会遮蔽中华文化的命名理据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也会遮蔽文字质感。身体也会受到影响。音译方法无疑会去除专有名称中包含的所有信息。不仅如此,它还会撕裂文字。就《庄子》中的寓言而言,其意义无法揭示,文本的连贯性被削弱,其经典价值大打折扣。折扣。

汉语名词往往有内在联系。例如,黄山就与黄帝有关。如果将黄帝译为黄帝,将黄山译为黄山,那么他们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如果坚持音译,就会丧失中国文化体系的独特性。例如,在史前中华文明的生态文化中,历史物与自我合二为一,尧为土丘,舜为芙蓉,禹为昆虫。如果音译的话,就会破坏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也会造成文字晦涩难懂。

无论是为了还原经典还是为了还原文化,翻译者都需要了解中西文化体系,不应局限于文字的转换。在文本层面,为了保留源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让经典译文成为经典,译者可以挖掘目标语言系统的资源,制定恢复译文之间关系的嫁接方法和编码重构方法。能指和所指。这类方法可以解决音译方法的缺点,保证文化自足和文本自足。

复兴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赋予翻译学者新的使命。他们决不能墨守成规,在翻译方法上重蹈前人的覆辙。这一使命呼唤对翻译本体乃至语言本体的系统思考和完善,以利于中国文化自主体系的构建。

关于作者

赵艳春,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中国文化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兼职:美国东西方国际教育基金会顾问教授、国际汉学与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汉学双语研究会常务会长、汉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东西方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赵教授在翻译学、认知词典学、理论语言学、语言哲学等专业有较高造诣,致力于《诗经》等经史典籍的研究和英译。迄今为止,他已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篇,出版专着9部,翻译著作19部,主编著作4部,主编和翻译英文国学教材16部。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校级重点学科项目3项。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坚持译诗为诗、译经为经的原则。 2014年出版的《英韵三字经》是《三字经》第一本平韵体译本,三个英文对应三个汉字。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21世纪英文报纸、渤海日报、今夜新闻、天津广播电台、今日头条、网易等知名媒体广泛报道。被誉为史上最美的汉英译本,已被开发成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材。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