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葛浩文翻译风格(葛浩文是如何翻译莫言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4-01-20 05:01:55 中文翻译 791次 作者:翻译网

今年3月17日,毕飞宇在香港凭借《玉米》获得第四届曼亚洲文学奖,成为该奖项自2007年创办以来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前两部作品为《狼图腾》 2007年蒋蓉的《河岸》和2009年苏童的《河岸》。

《狼图腾》和《河岸》都是Howard Gol dbl att教授翻译的,而《玉米》则是他和他的妻子Sylvia Lin教授共同翻译的。

葛浩文翻译风格(葛浩文是如何翻译莫言的作品)

夫妻俩合译的新作——贝拉的《钢琴》将由上海电影集团出品。就在上周六(6月11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钢琴》的主创人员也踏上红毯亮相舞台。

20世纪60年代,格兰特在美国海军服役期间学习了中文,并被派往台湾。其后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1976年翻译中国第一部小说——萧红的《呼兰河的故事》。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出版了四十、五十本译着。

他严谨而独特的翻译风格、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原则以及追求信、达、雅的翻译技巧,赋予了中国文学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来自格拉迪斯)。在将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并介绍给世界的金字塔中,格兰特霍华德位居顶端,被誉为英语世界排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在ILLY 咖啡馆与盖尔浩文聊天。他说:我生来就热爱翻译,翻译就是我的爱好。对我来说,翻译就像空气,没有它我就无法生存。

我很生气没有获得第二届亚洲文学奖。

夏天的上海,空气有些湿热,1933老长坊因为阴天显得有些沉闷。葛浩文老师跳下车,用标准的普通话打招呼!这打破了他周围的沉闷,为即将到来的采访注入了一些动感和活力。

戈德堡年轻时曾在科罗拉多大学当老师,后来与妻子一起去了圣母大学。虽然现在教学岗位已经被放弃,但是翻译工作却没有停止。在他的译者名单中,从最早的萧红、陈若溪、白先勇、李昂、杨绛、冯骥才,到后来的贾平凹、李锐、苏童、老鬼、王朔、莫言、阿来、朱天文、朱天心等,总共有二十多位著名作家,四十、五十部翻译作品中,有五六部是与他的夫人林丽君教授合作翻译的。

盖尔昊文调侃:其实我挺生气的! 2008年我没有获得第二届亚洲文学奖,却被来自菲律宾的Miguel Syjuco的《Ilustrado》抢走了……当然,这是一个笑话。说完,他哈哈大笑,喝了一口咖啡。

2010年,亚洲文学奖的评选规则由奖励未出版的英文亚洲小说改为奖励已翻译成英文出版的作品。规则变了,评委也变了,但格兰特的翻译仍然获奖。

谈及三部获奖作品,戈德伯格表示,它们其实是不同的,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

蒋蓉的《狼图腾》从社会学的角度塑造人物。除了探索汉族和蒙古族的互动之外,它还关心人类和环境。有些部分具有纪实小说的特点,故事也相当感人。

苏童的《迷》和《我的皇帝生涯》读起来可能会显得阴郁。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如《河岸》,小说的主角们都生活在作者构建的世界里。也就是说,苏童的特点就是想象力特别丰富。

毕飞宇的语言太新颖了,有时候他因为字典里查不到,不知道怎么翻译。例如,名词动词化。通常,我会尽量在相应的语境中翻译得尽可能长,以表达原作的意思。葛浩文有些欣喜地说,语言创新当然是好事,语言本身需要发展,否则语言进步就会太慢。

毕飞宇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他比其他男性作家写女性更好,包括这次的《玉米》和之前的《青衣》。毕飞宇对人物的观察更加深入细致,尤其是内心活动。他写女性就像王安忆写上海的日常生活一样,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

他接着评论说,就亚洲文学奖本身而言,与已发表的作品相比,未发表的作品在质量上可能会稍逊一筹,因为它们没有经过编辑的打磨和作者的进一步加工。至于已经正式出版的作品,由于编辑的打磨和作者的深加工,质量可能会更好。

今年,我也获奖了,但最高兴的是,我击败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指与毕飞宇同时入围的大江健三郎)。葛浩文略显得意的说道。

在翻译中发现原作的错误是非常痛苦的

如何选择翻译作品?如果中文小说本身很好,朋友推荐,又不妨碍我的感受,我就会翻译。加尔浩文表示,做翻译不应该只是为了钱。企鹅出版社的《狼图腾》获奖,他只收到基本的翻译费。

葛教授还表示,选择翻译哪部小说其实涉及多种因素。比如春树的《北京娃娃》。我平时不看这种书,所以不会看。但当时有出版社来找我推荐,我就答应了。没想到,它竟然在美国著名时尚网站DAILYCANDY上火了。当天,不少年轻人前去购买,销量猛增。

原来是指南针

从第一部翻译作品《呼兰河的故事》到最新的《神奇钢琴》,加洛表示,他的翻译之路从来都不是规定性的。

在他眼里,没有翻译技巧,也没有直译、意译的理论。我翻译每部作品的方式都不同,而且我是译者,不是作者。原作本身就是我的“指南针”。我只能跟着它。我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方法来翻译这么多不同的作品。不然的话,《河岸》里的人物说的话就会和《狼图腾》里的一样。主角竟然说同样的话,这太不可接受了!

格兰特豪文非常赞同严复老师所倡导的翻译讲究“信、达、雅”的理念。他觉得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优雅。因为翻译不是为了作者,也不是为了译者,而是为了读者,即读者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要诚实表达,最关键、最困难的是要优雅,让读者能够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理解作品并发现其本质。

然而,当我翻译《狼图腾》时,这部作品太令人兴奋了,我没有读完就开始阅读。简单来说,就是同时做读者和译者,让作品保持新鲜感。葛浩文继续说道,“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先看一遍,然后翻译。翻译的过程中,语言之间的转换是逐字逐句进行的,这不是对整部作品的深入理解吗?”

错误很难改正或不改正

对于葛浩文来说,翻译最困难的不是选择开始写作的节点,而是发现原作中的错误而不知道如何处理。

人不能逃避做错事吗?作者在作品中犯错误是很正常的,译者在翻译中犯错误是很正常的,像您这样的记者在报道中也会犯错误。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当我们翻译时,每个单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单位。一旦犯了错误,是改正错误还是保留错误,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对于这个错误,盖尔浩文既理解又无奈。

一方面,如果他保留错误,他会为读者感到遗憾。毕竟原作有错误,他也没有及时改正。另一方面,如果他改正错误,他就会为作者感到难过。毕竟,译者不可能与作者是同一个人。有些作者甚至可能认为,当译者纠正错误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篡改作品。

怎么处理呢?葛浩文坦言:如果我和作家是认识很久的老朋友,我会尝试和他沟通,讨论是否要改变。比如,一个作品中有一首歌曲,作者把歌词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给敲掉了。我知道后联系了作者,说歌词本身不是这样的。他们应该改变吗?作者很生气,说要帮我改!改正后,我又犹豫了:作品中,编剧是故意让主角倒着唱歌词吗?还是作者真的写错了?如果是前者,那肯定不能改,因为倒装的歌词有深意;如果是后者,就应该改变。就因为这句歌词,我第二次打电话确认是否要改。

我非常看好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事实上,每次翻译完一部作品,戈德堡都尽量避免再读一遍。他说作品之间的跨度很大。

我总希望翻译完一部作品后,能把关于它的一切都抛到脑后。虽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尽力去做,否则前一个作品的残留会影响下一个作品的翻译。

在谈及自己对中美小说的看法时,他强调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在选材上有所不同。欧美文学喜欢性题材,但总体来说,中国作家可能不会像欧美作品那样将性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中国小说大多遵循传统的时间顺序风格。故事是线性发展的,哪年哪月发生了什么,下一年哪月又发生了什么,等等。美国人不只是线性思考,因此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故事不太可能引起注意。加尔霍文强调道。另外,从细节上来说,写小说的难点在于描述内心活动。

如果我要写一部小说,只是一个故事,描述发生的事情很容易,但困难的是表现心理细节,即一个人为什么选择这样做而不是那样。他在某种情况下做出了什么样的考虑,然后才采取了某种行动?加尔浩文补充道,作为读者,他最希望了解的无疑是通过作品看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所谓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也意味着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最后,中国小说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总体而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仍指日可待。

比如现当代文学也有细分,特别是在写作方面。

老舍、巴金这一代人接受了西方教育,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放弃了早期的中国古典传统,学习了欧美和日本文学。因此,他们作品中的文字有些“洋化”,并不是纯正的中文。甚至在措辞和句子结构上,他们也用英语句型来模仿汉语。这样的词比较容易翻译。加洛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但中国当代作品却恰恰相反。它们用当今生动的语言创作,写中国的生活、上海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是说过去的作品不好。相反,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萧红的《呼兰河的故事》都是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品。

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的差异体现在文笔水平上。从地理角度来看,地域辽阔,海峡小岛,思维的差异必然导致写作风格的差异。例如,与生活在大地方的人不同,小岛上的人很容易感到孤独。

对话我希望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今年6月3日晚,为纪念萧红诞辰100周年,首届萧红文学奖在哈尔滨颁奖。其中,葛浩文的《萧红传》、季鸿祯的《面对人类的无知》和叶军的《从异乡到异乡》共同荣获萧红研究奖。

文汇报:听说1980年,你刚来大陆的时候,是为了肖军和肖红而来的?

格兰特:是的。早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读过肖军的《八月国》,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中文小说。后来我的博士论文也是关于肖红和肖军的研究。

有一次,我在美国报纸上看到有关肖俊忠出现在社会上的报道。我很兴奋,立即写信给肖军。但我没有他的地址,所以我只好写信给中国作协的肖军。没想到,小军收到了我的信,并给我回了信。我非常兴奋,立即从香港飞到北京去看望他。

文汇报:从那时起,您到中国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哈尔滨?

戈德堡:我去过上海五六次。在中国大陆,我最喜欢的两个城市是哈尔滨和上海。我喜欢上海的夜生活,很热闹;同时,我也喜欢老上海的宁静。

文汇报:您是怎么接触到贝拉的书《神奇钢琴》的?

戈德堡:《诅咒钢琴》最早是由《狼图腾》的出版商安伯顺向我介绍的。一开始没时间看,后来有机会看了,觉得很有趣。每个人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而被一部作品所感动,尤其是一本好的小说。

对我来说,这个爱情故事当然很感人。你想想那个时代是不允许跨国恋爱的,但李梅却如此执着。另外,李波的身份以及他对犹太文化认同的追求是那么令人同情和感动。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可能不完全理解这一点,因为中国人一般不存在身份问题。俗话说,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但对于李波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在两种文化之间徘徊。李波想要涉足犹太文化,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但母亲却无法理解,令人伤心。

文汇报:您和林立军教授一起翻译《神奇钢琴》花了多长时间?

格兰特:差不多六个月了。我们一起翻译的时候,她负责初稿,我负责二稿。在第三稿的时候,我们两个人一起讨论了修辞,以使翻译更加完美。

文汇报:今年年初,上海电影集团决定将《钢琴》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好莱坞顶级制片人迈克麦达沃伊担任监制。今年内,您合译的《神奇钢琴》也将出版。您预计这本书在美国的销量如何?它会对中美文化,特别是美国人对上海及其人民的了解产生什么影响?

格兰特:说实话,小说市场,尤其是美国的中译英小说市场,不是我们翻译者所能控制的。只能说贝拉的《钢琴》有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和跨文化问题。它应该引起热烈的反响,尤其是在犹太圈子里。我想很多人都会感兴趣。

而且贝拉只是想描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没有任何说教的心态,应该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他们将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上海人和全体中国人有更多的欣赏。我们一直说中国人民很有人情味,乐于帮助遭受灾害的人。一部以史实为题材的小说《被诅咒的钢琴》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汇报:接下来您会翻译哪部作品?

戈德堡:我刚刚翻译完莫言的《檀香行》;年内,我应该翻译完王安忆的《赋瓶》。我已经欠她钱好几年了。

文汇报:现在,中国越来越需要向世界宣传自己。如果让您给您所在领域的年轻一代一些建议,您会说什么?

格兰特:其实我来中国两年来也曾在类似的培训班上做过演讲。 2008年,企鹅中国举办了首届中英文学翻译培训班,我参加了。 2009年,第二届在苏州举办,我也参加了。因为我喜欢看到一个团队一起翻译,把中国小说介绍给世界。这样我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你知道中国有多少有成就的作家吗?但能推广的作品太少了!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从事汉英翻译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