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英的翻译理论(汉英翻译材料)
1 简介
对外宣传翻译、文学翻译和实用翻译有共同点,但也各有特点。差异主要体现在翻译目的不同和译文所起的作用不同。根据外宣翻译的特点和要求,译者在进行汉译英外宣翻译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文本调整,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本文在汉译英对外宣传翻译中要讨论的内容。话语重建。本文主要从汉英外宣翻译中语篇重构的概念、汉英外宣翻译中语篇重构的原则、策略和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 对外宣传汉英翻译的语篇重构
现代语言学,特别是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因为语篇语言学将文本视为一种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单词和结构,其研究对象不仅是语言系统和语内因素,还包括言外之意。因素(如说话者、作者和听者、读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情境背景等)(Neubert & Shreve,1992:1)。对外宣传的翻译文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国外出版物的翻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它实际上用英语重写了中文含义(当然重要的是不要歪曲它)。它非常灵活,让外国读者感觉这是地道的英语。而不是“翻译语气”。 (申苏茹,2009:30)在对外宣传翻译实践中,重构适合目的语社会的话语,并不依赖于语言表层结构的改造,而是依赖于自上而下、有目的的语言选择。资源。整个话语被重写或重构。
对外宣传翻译属于翻译改写或改写的范畴。翻译中的改写或改写(重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用一种语言来传达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然而,由于社会习俗、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两种语言之间有时很难顺利转换。那么,汉英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本表达的调整。修改翻译方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内容,并尽可能少地透露出翻译的痕迹,即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奈达曾提出以下五项原则:(1)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需要调整的程度就越大; (2)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语言差异越大,需要调整的程度就越大; (3))原文的文体特征越明显,调整权重越大; (4)源语言与目标语言读者的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差异越大,调整权重越大; (5)翻译对文本的内在影响对文体规范的依赖越大,调整的分量和变化就越大。这种调整在应用功能文本翻译中比较常见。这也符合翻译目的论的观点。翻译策略常常因翻译目的和功能的差异或文化差异而进行调整。根据目的论的视角,调整是为了使译文接受者的交际情境连贯,使译文具有内部连贯性(introtextual coherence),使译文能够被接受和有意义。 (刘宓庆,2003:330)
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改写或改写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话语重构过程。外宣翻译的话语重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与和解的过程。事实上,对外宣传翻译的本质特征就是“中国观念西装”。想法无法改变,但外套必须适合您所进入区域的着装风格。对外宣传翻译文本的最终形成是矛盾调和、形式与内容平衡的产物。这种平衡是为了达到与目标语言相似的外观(形式),但在味道上仍保留中国风味。为何对外宣传翻译文本需要这样的外衣?目的是让宣传对象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让这些陌生的中国事物很容易被他们接受。为什么我们放不下中国味?因为我们不能放开需要弘扬的思想内涵。对外宣传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对外文化传播,而文化传播首先是民族价值观的传播。国际交往和斗争必须客观存在、长期存在。在对外传播的语言中,应采取策略使目标语言受众容易接受所传播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如果失去了对外宣传翻译所传达的思想内涵,那么对外宣传或传播就失去了意义。对外宣传翻译文本的重构应在形式上协调语言层次和表达方式,同时保留主要思想核心。
3、外宣翻译文本重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汉英对外宣传翻译中的语篇重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刘宓庆老师的重写基本原则可以用于汉英对外宣传翻译中的语篇重构。按照刘宓庆老师的观点,重写的基本运行原理是“重写”享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度应该受到以下条件的限制:(1)SLT(Source Language Text)是一般不丢失目标语言的语义内容,但不放弃重要的“概念组合”,而是通过灵活的表达方式实现转换; (2)尽量强化目的语的预期效果、目的以及对目的语的文化适应性; (3)注重译者本人自我表达(指SLT的解释)可以适当地注入译者自己的“情感和意义”。重写的特点是表达的灵活性而不是表达的随意性。随意表达是指对原文中重要内容的任意组合、任意添加、任意删除。这样做有时可能会让目标语言读者感到奇怪甚至厌恶。 (同上:331)此外,外宣翻译文本的重构还必须遵循外宣翻译的特殊原则,即紧密三原则和经济简洁原则。
对外宣传翻译的三个方面是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29) )。这是对外宣传翻译中最需要注意的原则。对外宣传翻译主要是将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等形式出版和传播。一般来说,对外宣传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其受众也是特定的群体。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诸多方面与其他翻译文本有所不同。
“经济简洁”的策略原则在对外宣传翻译中具有双重意义:首先,译者应该用尽可能少的词语准确地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价值;其次,译者应该让受众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指信息处理时间和精力)获得最清晰流畅(而不是冗长繁琐)的信息量。 (李莹,2007:428)经济的简单体现出一种清新活泼的美感和张力,给读者发展认知能力的空间。它基于人类共同的认知思维特征。它不仅有其内在的文本规定(符号和概念之间的认知语义关系),而且还有其外在的规定(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读者接受书面信息有一个共同的心态:不喜欢冗长、复杂、繁琐的书面表达,因此“经济简洁”具有基于公理和推论的规范性。 (同上:429)
对外宣传翻译中的贴近三原则和经济简洁原则,就是要使译文的外在形式给予译语受众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最终接受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哲学和政治。想要传达。态度等等。对外宣传翻译文本的形成过程就像一个谈判过程。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导致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太多的差异和分歧,但最终的话语是达成共识,实现共赢。外宣翻译文本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矛盾与斗争的过程。同样的想法无论用A方式、B方式还是C方式来表达,都是这个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这些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和斗争,都是为了实现语言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解。
4 对外宣传翻译中话语重构的策略与方法
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战略原则本身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具体话语重构方法包括:(1)模仿英语宣传语文章的话语图式,提供实质性信息; (2)根据英文宣传话语图式添加相关信息; (3)按照英文宣传话语图式删除相关信息; (4)按照英语宣传话语图式重写。
关于对外宣传翻译的更具体的文本调整方法,美国学者平卡姆所著的《中式英语译者指南》一书概述了一些可操作性的规范。 )。主要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删除或者简化不必要的解释性文字或者读者已知的信息(即共享知识);
(二)省略一般读者容易从文中推断出的信息内容;
(三)删除复合词组中语义重复的词;
(4)如果名词或短语本身含有其修饰词的语义内容,则删除该修饰词;
(5)当类别词或属性词出现在特定词或概念词之后时,删除该类别词或属性词;
(六)并用下位名和上位名时,酌情删除其中一个;
(7)当描述某一特定对象有多个描述性或评价性词语时,删除或简化内容较少的词语。 (平克姆,2000:26-113)
5 结论
对外宣传的翻译文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对外宣传翻译实践中,重构适合目标社会的话语并不依赖于表层结构的改造,而是自上而下、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重写或改写整个话语。构造。外宣翻译的话语重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与和解的过程。对外宣传翻译文本的最终形成是矛盾调和、形式与内容平衡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