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翻译家名词(翻译名家的翻译原则)

发布时间:2023-12-27 04:19:15 中文翻译 146次 作者:翻译网

徐军:选择著名翻译家需要时间

徐军,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翻译理论家。兼任我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翻译联盟科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翻译过《追寻逝去的时光》第四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无知》;巴尔扎克的《刘海叔叔》等作品。着有《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翻译论》等理论著作,以及大量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

翻译家名词(翻译名家的翻译原则)

2003年,徐峻重新翻译了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引起文坛关注,并引发文坛对其版本质量与韩少功1985年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讨论。存在”。

以下为南方都市报采访节选。

文学翻译回归本源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很多人认为,目前国内文学翻译质量堪忧,年轻译者跟不上。您认为文学翻译的现状如何?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徐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历史。我国文学翻译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一是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需要通过文学翻译从外国作品中寻找新的思想,通过翻译改造我们的语言。战争期间,文学翻译还发挥了鼓励公民抵抗外来侵略的作用。像傅雷这样的老一辈翻译家,翻译《约翰克里斯托弗》是为了给当时阴暗的土地上的人们寻找光明,激励人们。

1979年改革开放后,翻译又复兴了。译文传入的渠道、数量、速度都比过去大大增加,译者承担的任务也变得多样化:文学、科技、哲学、经济,数量非常多。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是翻译图书。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翻译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文学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 20世纪20年代和1930年代(上世纪),文学翻译不仅履行文学功能,还承担起政治、改造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任务。如今,文学翻译已经慢慢回归文学本体,不再那么受关注。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市场的影响,文学翻译的报酬很低,整个社会对译者的重视不够。译者的任务很多,但能够专心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才相对较少。

十六、十七岁就可以出现写作天才,但五十、六十岁之前不可能成为翻译家。

南都:那么它的后果是什么?

徐军:肯定是翻译不能精炼。而且,一个不正常的市场现象是,优秀译者的报酬与刚出道的译者基本持平。都是千字60元,无法体现翻译质量的价值。因此,20世纪90年代的名著重译浪潮中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例如,拼凑或抄袭他人的翻译作品。罗新章老师翻译《红与黑》,每天翻译300字只赚10块钱,而抄写的人每天可以抄1万到2万字,也能得到同样的报酬。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确实让很多人失去了动力。

真正的文学翻译要求不急躁,更需要有真正掌握两种语言的能力、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学的感受。好的翻译不是一两次的尝试就能产生的。可以说,十六、十七岁就出现了写作天才,但五十、六十岁之前就不可能成为翻译家。现在中学生都可以写小说了,但研究生却被怀疑连一本小说都翻译不了。翻译有多难?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美国从20 世纪40 年代起就开始研究机器翻译。如今,技术可以将卫星发送到火星,但计算机连一般的翻译问题都没有解决,更不用说文学翻译了。

我的总体判断是,现在我们翻译的东西很多,也很丰富,整体水平不会比以前差,甚至有所提高。但由于总量大,相应的不良品也多,这就凸显了这个问题。事实上,现在很多文学经典的重译比过去的要好。

必须有一个好的机制才能保证翻译质量

南都:那么从出版机制的角度来说,如何解决翻译质量问题呢?

徐军:老译者年轻的时候,编辑水平都很高。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得不对傅雷的全部作品进行修改。现在有些出版社没有这个实力和编辑人才。为了抢占市场,有的出版社甚至让不懂外语的人翻译、抄袭名著。这里的问题在于整个图书出版的管理机制。如果译者不及格,编辑不及格,领导一审、二审不及格,最后媒体也不及格,后果可想而知。

现在比较优秀的大型出版社都会请你做试译。只有试译好的他们才会请你翻译。书稿翻译完成后,责任编辑必须逐字核对原文。很多编辑本身就是翻译家,比如人民文学、上海翻译、南京译林等出版社。但很多小出版社没有这样的权力。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翻译质量问题不能归咎于译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支真正高水平的编辑队伍。编辑本身必须精通外语。他们必须有懂外语的领导人。一定要有大众媒体发表翻译文学批评文章,要有一些翻译批评家。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机制。确保。

出版商可以聘请合同翻译员

南都:文学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但翻译家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远不如作家。您认为通过打造译者个人品牌,就能很好地保证翻译质量吗?另外,傅雷等老一辈翻译家把翻译作为自己的职业,而现在的翻译家则以兼职为主。您认为译者专业化是可行的方法吗?

徐峻:确实,整个社会对文学翻译的重视一直不够。我认为品牌化或者专业化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出版社要树立一批译者品牌,推广好译文。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在文革前有一批敬业的翻译人员,他们一直在照顾他们,其中包括傅雷和曹英。如今,一些资深翻译家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已经退休,专心在家从事翻译工作。例如,复旦大学退休教授徐和进重新翻译了普鲁斯特的《寻找逝去的时光》。在目前的环境下,专业翻译不太可能,但我认为出版社可以聘请合同翻译。

未来几年,出版社发行的外国文学作品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本身的质量。出版社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建立合同制,帮助树立品牌;其次,通过各种奖项和比赛,发现一批有文学翻译天赋和技能的年轻人,给他们一些机会,让资深翻译家给他们提供指导;三是定期举办一些文学翻译研讨会,让大家交流翻译经验。四是加强文学翻译的比较、鉴赏和批评;五是出版社领导要重视翻译质量问题。

好的译者需要培养

南都:你觉得现在年轻一代的翻译不会出现断层吗?

徐军: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擅长翻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有一批学习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学生。近年来,关于翻译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从今年开始,我们已经有了翻译学博士点,全国十多所大学都设立了翻译学博士点。

比如我的研究生,毕业后,有的留在学校教翻译,有的到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地方当编辑。他们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理论教育和翻译培训。他们在研究生时翻译了《流浪的星星》、《第一个人》、法布尔的《昆虫》等,受到很多人的好评。有的甚至获奖。

我想,只要用心培养,很多年轻人就会真正爱上这个职业,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在很多人会说年轻人翻译水平跟不上。我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傅雷开始翻译时年仅19岁。许多老一辈翻译家都是从中学开始从事翻译工作的。会有这样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你不能要求现在的年轻人达到老一辈成熟的高度。

南都:有人说这个时代不会有伟大的翻译家。你怎么认为?

徐军: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或者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和筛选。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好的作家,如余华、韩少功、苏童、毕飞宇等。你能说他们不好吗?但现在我们将他们与经过五十年或六十年的沉淀后留下的人进行比较。你怎么能说五十年、六十年后他们一定不会成为大家呢?

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淘汰的过程。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已经被淘汰了。真正留下来的少数,如傅雷、朱生豪、叶君健等,都是真正的常青树。这与他们的文学素质和天才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有发展的愿景。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也会有这样的人。

我认为中国文学翻译抄袭、抄袭的时代已经慢慢过去了。就像海浪冲走沙子一样,最终还是会回到正轨。当然,这最终取决于整个社会对翻译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