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翻译与中国文化(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3-12-31 21:43:08 中文翻译 669次 作者:翻译网

汉外译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魏耀川

翻译与中国文化(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摘要:当前,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与其自身的内涵和潜力存在巨大反差。在翻译领域,外译和汉译有采用双重翻译策略标准的趋势:异化策略在外译中明显日益占主导地位;归化策略多作为中文翻译的标准。汉语翻译成外语时,中国文化在目标语言中处于隐形和流失的状态。为此,探索文化对外传播的规律,研究衡量传播效果的客观指标,分析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和原则,寻求中华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与营销策略的有效衔接。翻译,再考虑一下中文翻译。建设外籍队伍、探索中华优秀文化评选标准和传播秩序、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在国内传播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翻译策略;文化表达;沟通规则

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意义述评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指出,应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疑虑和隔阂,让人类更加和谐,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当今国际体系中,文化认同和文化吸引力已成为维持国家间关系稳定的重要保障。当今许多政策误解、地区冲突、摩擦和对抗中都存在着文化因素。政治制度可能会发生变化,经济份额可能会上升或下降,但文化关系是唯一能够长期影响两国相互看法和沟通方式的因素。推动文化关系深入发展,实际上是对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补充,而且这种补充会更加稳定。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再生性,具有稳定的可持续性。它不仅孕育了中国辉煌的历史,也促进了周边国家的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当前中国的文化对外传播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华文化本身的内涵和潜力相比,存在巨大反差。与中国对外贸易的“过剩”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严重“过剩”,存在“文化赤字”(赵启正,2006)。文化的共性、融合和理解可以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贸易的共同发展;相反,文化差异、误解和冲突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政治封锁、经济和贸易壁垒,甚至战争。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世界许多国家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例如,在国外设立了207所孔子学院;在美国,汉语已成为学习者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近800所开设汉语课程;在中国周边国家中,韩国政府于2005年2月宣布,所有官方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汉字和汉字标志,并规定改变目前完全使用韩文的官方文件同时使用韩文和中文字符; 2007年11月28日,韩国第一家中文日报《亚洲日报》正式创刊。满足30万-40万在韩华侨华人和200万韩国人学习汉语;在越南,以越南著名法学家范伟毅为代表的十余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联名致函越南教育部,建议从即日起,汉语必修课制度已在全国中小学实施;在日本,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参加汉字认证考试。这种情况给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分裂论、黄祸论等不断出现,成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的障碍。这种障碍大多是因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现状不熟悉,产生隔阂、误解、滋生怨恨。例如,2002年11月21日,在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美媒体研讨会上,讨论如何解释美国对华报道的缺点时记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忽视了事件的关键因素,误解甚至歪曲了事件的真相。

因此,克服文化障碍,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增进与国际社会的了解和沟通,有利于树立中国正面形象,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动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建设的基础。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多事之秋。一旦紧张局势平息,中国目前的经济顺差与文化逆差的矛盾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有爆发的危险(赵其光,2006)。如何克服国际文化障碍,加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已成为时代的重大命题。

二、中外翻译现状及改变翻译策略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形式极其广泛,但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都涉及和依赖翻译。汉外译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中文翻译存在两个巨大反差和一个明显问题。两个巨大的反差是:1)外文翻译数量远多于中文翻译数量。 2)外译和汉译有采用双重翻译策略标准的趋势:异化策略在外译中明显日益占主导地位;归化策略多作为中文翻译的标准[1]。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在将中文翻译成外语时,中国文化在目标语言中被隐形和迷失了。具体讨论如下:

2.1 尽管当前中国翻译界日益认识到汉译外翻译的重要性,但汉译外翻译数量较少,错误也屡见不鲜。

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今天的人们却对其知之甚少。外国文化的输入远远超过中国文化的输出。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平等交往,必须扭转这种投入大于产出的局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把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翻译成外语,特别是英语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尽管一些中外译者翻译了大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高质量经典著作和相关资料,但现实中,在涉及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翻译中,拼写错误、语法不连贯等低质量现象屡见不鲜。以及颠倒的字母。和其他低级错误;译者缺乏双语知识,翻译时忽视文化差异,随意翻译;另一方面,利用外译来传播中国文化,翻译什么、如何表达、如何规划、如何系统地进行翻译?培养译者、国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等等,这些都涉及到翻译学科和跨国学科的问题,与翻译时如何凸显和传播中国文化密切相关。从中国到国外,一直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2.2 中外译者大多重视并采取归化策略。许多译者甚至把归化翻译策略作为追求的目标和翻译的标准。

目前,在中国翻译界,中外翻译呈现出双重翻译策略标准的趋势:外译中异化策略明显占上风;外译中异化策略明显占上风。归化策略多作为中文翻译的标准。外文翻译强调异化;汉译强调归化,重目的语,轻源语文化。这是一种内外不同的奇怪的翻译策略现象。

这种翻译倾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便于外国人理解,避免文化冲突。这样的道理和目的确实有道理,但现实中,汉语翻译到外国时,牺牲中国文化、一味强调外国人理解方便的例子还有很多。另外,在汉译本土化策略的指导下,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凸显,外国人无法欣赏到异国文化的特色,读者的阅读乐趣大幅降低。第三方语言只会让外国人更加困惑。

2.3 当前汉语翻译对外时态强调归化翻译策略,导致中国文化在译入语中的隐形和流失。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注意

汉译外文时,我们注重归化策略,寻找源语言在目标语言中的对等翻译。这必然导致源语言文化在目标语言中的隐形和流失。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者对源语言中的文化进行了删除和替换。这种归化翻译不仅为读者阅读铺平了道路,而且减少了异质性,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同时,也低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消除了目的语读者获取外来文化的乐趣。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汉语翻译到国外时一味屈服于强硬的语言,而不是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担心外国人不了解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而只追求在汉语中寻找对应的词语。目标语言,我们就会失败。有利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形成,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永远处于弱势地位。

当前,中外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有大量的人懂英语,国外有大量的人学习汉语。在中国的外国人数量与日俱增,在国外的华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彰显中华文化越来越有主客观条件和基础。此外,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突出中国文化,即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来翻译文化,并不一定会导致译语读者理解困难、产生文化冲突。如果处理得当,是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在中外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具备强烈的文化意识,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以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己任。

中文翻译到了彰显中华文化,吸引多方关注并达成共识的时候了。

(摘自2008年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