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校 雄安(雄安 中央大学)
记者从全国政协第十三届第一次会议秘书处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于德辉提交会议发表了题为《论构建雄安新区综合性国际化综合研究新时代》的论文。会议提出了《关于建设大型大学和大众创业园的建议》。
于德辉在大会发言中建议,按照1+N+X模式,即以双一流大学为基础,对N所一流学科大学进行有机重组,形成一体化、紧凑型大学核心主体,吸收X大学的大学研究生院和各类研究机构,正在雄安新区共同建设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新时代中央大学体系(CCU体系)。
于德辉详细讲解了1+N+X模型的构成。
一是整体搬迁、更名首都一所双一流大学,作为中央大学的基础。比如可以选择工信部直属大学。
N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所一流学科大学或学院进行有机重组,同时更名(也可考虑以适当形式保留原校名),共同组建中央大学本部。 1+N构建了学科门类齐全、本硕一体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以博士生院为主导的基础科研体系。
中央大学系统可同时授予中央大学学位。
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是国家大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实践。于德辉认为,要建设具有世界视野、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起点的雄安新区,打造新理念、综合性、国际化、开放型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试验区。需要研究型大学。这样的大学不仅能够满足雄安在质量和原始科技创新方面的需求,也将伴随新时代的发展,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和世界教育的排头兵。一流综合性大学。
围绕雄安新区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和双创园区,于德辉的总体理念是以大学为核心,重点抓好大学的建设和支撑教育集聚带动相关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有序构建产学研、科研应用体系,辐射形成具有创新基因的双创园区。
于德辉指出,以大学为核心的产学研用有机体系,不仅能达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创新成果的目的驱动发展领域,又可以完成复合型、创新型的高质量培育。它具有培养人才、加强跨科学综合研究、培育新动能、推动创新创业发展三大使命。
于德辉就雄安新区如何建设中央大学和双创园区提出了三点具体设想。一是综合建设。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科门类齐全、规模较大、质量一流。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像哈佛大学一样提供6000门课程供本科生选择。在国际上,综合性大学不仅学科门类齐全、质量一流,而且在校生数量庞大。例如,加州大学每个校区都有数万人,校园学生总数接近30万。
二是国际化建设。首先是学生的国际化。外国学生一般占15%以上。外国学生可以与国内学生进行文化和思想碰撞,这将有效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二是师资国际化。按照15%左右的比例引进外籍教授,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三是研究国际化。实施全方位开放教育,实现双向国际交流合作常态化、制度化,搭建国际教育、文化、科技交流桥梁,打造创新、开放、共享的教学、科研、和工业化环境。
三是研究型建设。将中央大学建设成为共建共享的世界一流通用研究平台,带动形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际合作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教育设施硬件建设、科研环境、产业化条件等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千年大计中,人才是第一位的。于德辉指出,建设这样一所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要培养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大师级人才和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创新人才,产出一大批专业人才。突破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国际领先的原创科研成果,将形成一大批世界一流实验室,培育自主创新国家团队,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世界级硅谷,引领发展新时代中国教育、科研和新兴产业。
于德辉在大会讲话最后提出了中央大学三阶段发展目标。这三个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大学达到一定规模,在校生超过3万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比例达到3:2:1人,形成一批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形成,多个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排名。
到2030年,中央大学在校生规模将翻一番,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一大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整个学校进入世界前列一流大学。
到2035年,中央大学将实现产学研+创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较强的产学研引领能力。一流学科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达到世界一流大学顶尖水平。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转载自: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