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文翻译 >详情

迎合的解释(迎合英文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4-01-20 05:33:52 中文翻译 715次 作者:翻译网

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一直是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禁区。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17年[1949-1966]),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它一直是翻译研究中被忽视的领域。的一角.这一时期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译文和译者的描述,而在影响翻译的时代背景因素上,则倾向于注重与当时的主流话语相一致,而很少涉及意识形态,而政治意识形态对翻译也有重要影响。负面影响是研究人员刻意回避的话题。本文重点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尤其是薄弱的英美文学翻译是如何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发生扭曲和畸形的。传统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风格沿袭了严复以来的归化传统,以归化为主基调。本文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一时期鲁迅的信不从的翻译观被主流意识形态推升至至高无上的地位,绝对忠实的翻译标准从政治翻译领域渗透到文学殿堂。因此,它呈现出直译倾向的特征。文章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翻译行业的崎岖发展、当时文学翻译和政治翻译的特点、翻译理论的动态以及归化翻译家在迎合与反抗之间寻找位置的努力。它以张谷若的《德》为依据,以《家的苔丝》三个不同时代的四个译本的译例为基础:1936年、1953年、1957年和1984年,以及当时的政治翻译和政治译本的译例。俄苏文学的汉译。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文学翻译中直译盛行的阶段。

由于政治影响被视为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禁忌,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一直是一个备受忽视的研究课题。本文关注的是意识形态对这一时期翻译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翻译以归化策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点受到挑战。考察当时的出版物和这一时期产生的主要翻译理论,可以看到文学翻译的扭曲生存。鲁迅的“翻译重于流畅”的观点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毛主席的推崇,导致文学翻译中“绝对忠实”的极端标准盛行。由于当时文学翻译被认为是服务政治的工具之一,异化策略被认为是进行翻译或重译的安全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张谷若在1953年和1957年重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在风格上与他1936年的初译有很大不同。以《德伯家的苔丝》1936年、1953年、1957年四个版本为例引用张谷若的《1984》以及政治文学和俄汉文学翻译中的文献作为证据,证明由于政治影响,20世纪50-6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异化策略。

迎合的解释(迎合英文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