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翻译策略(反复阅读英语翻译)
2013年初,由于李继红翻译的《小王子》和《老人与海》的过度宣传,公众开始讨论名著重译的话题。目前讨论的焦点是某个翻译是否是最好的。也有人提到50年后就过期了,导致需要重新翻译。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进入公众版本。以后还会有很多重新翻译的问题。目前关于重译的讨论存在一些偏差。
我认为50年到期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非常可笑的。翻译过来不是罐头食品,也没有具体的保质期,更没有统一的50年。好的翻译可以长久存在,而劣质的翻译就应该从一开始就被淘汰。英王钦定版圣经是翻译经典之一,是众多英文版圣经之一。该版本于1611 年出版。字数限制约为8000 字。内容通俗易懂,词句选得好。美丽的。多年后仍在使用并仍在销售。
名著重译是水平问题吗?据说,市场上有二十多个《小王子》的中文译本。目前国脉营销中强调的说法是,之前的版本有错误,需要重新翻译。不过目前市场上还有二十多个译本,应该说已经饱和了。如果两者都很优秀,但风格不同,那么即使偶尔有错误,也只应该修改,而不应该重译。如果只有一种翻译垄断,而研究者和读者对翻译的许多部分都存在异议,则需要重新翻译。翻译了几十次之后又重新翻译,我个人觉得有点过分了。优秀的翻译存在个别错误,自然需要更正,但这世上任何作品都有遗憾,瑕疵是无法掩盖的。根据格式塔理论,人们在阅读时也会无意识地填空,个体的错误并不能影响我们对整体的欣赏。如果仔细阅读时发现错误,更有建设性的做法是在第二版中指出并让译者更正。
重新翻译这些经典书籍对于出版商来说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当图书进入公开版时,出版商可以节省购买版权的成本。不管听起来多么冠冕堂皇,重新翻译难免会让人对出版商的猜测产生怀疑。毕竟,翻译和翻译研究是小圈子,而读者的选择则是大圈子的事。出于投机而不是出于学术动机的重译,会导致出版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也会造成出版、印刷、翻译和读者选择方面的资源浪费。由于同类经典著作的多个版本同时出现,占据了书店的柜台,也会导致阅读的匮乏。回国后,我去了一家书店,发现外国文学柜台上只有熟悉的面孔,并没有多少新作家、新作品。这显然限制了读者可能的选择。在一些中小城市更是如此。说到小镇和乡村,这里就是一片荒地。出版社出版新书怕风险,书店卖新书怕风险,家长老师推荐新书怕风险。这样一层层往下走,最后到达年轻读者的手中,那就是那些熟悉的经典和不为人知的书籍。唐诗、宋词、元乐印制了多少个版本?
外文新书层出不穷,其中很多需要有眼光的出版社发现并引进到中国。我知道有很多出版社买了新书的版权,但积压了,找不到译者。建议新手翻译者多翻译此类新作品。当他们收到作品时,应该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翻译这本书?除了赚取一些版税之外,我还想借此实现什么目标?翻译一本书是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如果你没有给自己一个解释,这个过程会更加痛苦。
还有很多外国作家想增加在中国的影响力,但没有人愿意介绍。二战期间,美国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特种作战小组,配合中国的抗日行动。其中一名领导人弗朗西斯B米尔斯上校、他的儿子罗伯特米尔斯和另一名特种作战部队成员约翰W布伦纳共同撰写了一本名为《中国特种作战部队》的书,其中提供了美国国防部解密的信息。中央情报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是美国视角下的中国抗战。美国有在国民党、共产党和日本伪军之间斡旋,并与中国合作在敌后建立特种部队的历史,这是极其宝贵的。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整理了这份珍贵的史料,愿与中国人民分享。不幸的是,这本书是2002年出版的,至今无人翻译成中文。
寻找新人翻译新书通常被视为一项长期投资,一些小型图书公司担心自己无力承担这场赌博。不过,只要你的品味够浓,好作品先发布出来,还是值得做的。
(作者为旅美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