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龙百科(黄友华 书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翻译工作者一直是国家对外交往的生力军,在专题图书出版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今天,当我们在外国书店看到中国领导人著作的外文版,听到外国政要、专家学者、富商不时引用中国观点时,我们首先应该向那些传播中国领导人著作的译者们致敬。翻译中国好声音。敬礼。中国外文出版集团的译者当然是这个翻译团队的主力。不过,不少专题书籍的译者来自外交部、新华社、中央翻译翻译局、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单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们的翻译作品主要在国外读者中流传,因此他们自然成为中国的无名英雄。正是凭借这种脚踏实地、不追求名利的工作精神,翻译人员让中国的声音传遍了世界。
一、翻译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需求
翻译的最大价值在于服务社会、服务受众、服务时代。 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就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自己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外文出版社译者率先推出了《共同纲领》外文版。当时,年轻的共和国还没有来得及制定自己的宪法,《共同纲领》就是建国的临时宪法。翻译家率先将这本书翻译成外文,自然而然。很快,翻译们完成了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英文翻译,为国际社会关注新中国通过书籍了解中国提供了又一个渠道。此后,翻译家围绕国家需要,翻译了大量与国家建设、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有关的书刊。
也许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最大的主题图书翻译项目是毛泽东著作50多种语言的外译系列。当然,除了《毛泽东选集》四卷之外,译者的译文也以单行本的形式大量印刷出版,比如第三章《矛盾论》、《实践论》 》、《毛泽东军事著作选》、《毛主席语录》等流传于世界各地。两年前的英国议会辩论上,一段翻译员公开引用毛泽东未经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语录的视频曾在媒体上热传。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译者的劳动成果所产生的广泛而持久的国际影响。
毛泽东的诗词深受海外读者的喜爱。 1958年,译者完成了19部英文翻译。 1975年我大学毕业到外文出版社工作时,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跟着老翻译,每天去印刷厂校对《毛泽东诗词》39首诗的英译本。那时,电脑排版还没有发明。外文稿件被送到外文印刷厂,由老工人打成铅条。然后将铅条捆扎起来并打印成长条以供校对。也就是说,译者会根据译文的原文进行编辑。正确的人读出每个单词和标点符号,而另一个人将印刷错误标记在长条上,然后送回车间进行更正。此过程通常会重复四到五次,直到一切正确。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万万没想到竟然赶上了英文版《毛泽东诗词》的出版。听着老翻译标准的英语、清晰的口齿、抑扬顿挫的朗读,我作为一个刚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第一次深入学习和领略毛泽东诗词英文版的魅力。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至今仍记忆犹新。无尽的。
20世纪80年代的专题书英文版正是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更适合国际出版,该书的英文版名为《Fundamental Issues in Present-Day China》。这本书非常受欢迎,英国和中国的出版商出版了英文版。当时,一本书有两个英文版本的现象尚属首次。
我认为翻译最大的乐趣在于每一个翻译项目都代表着一个学习的机会。要准确翻译,就必须真正理解汉语的本意,所以译者总是在学习新的知识。
随着国情、世情的变化,书籍的主题也随之变化,译者自然而然地也在服务于不断变化的国情和不断变化的读者。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当年的英文主题书籍之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件汇编》。首次系统、真实地用英文转载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文件。呈现给国际观众。当年,由数十位译者参与翻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名录》出版。这是首次公开发布8000余名党政军副部级官员和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委员的中英文简历。对公众。今天的领导人传记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在当时,这份英文名录具有开创性。某大国驻华使馆一次购买了9本,称各自部门都需要一本。
上世纪末,中国入世谈判进入冲刺阶段。由于多种原因,国际社会对中国存在严重疑虑。为配合有关部门谈判,让国际人士真实了解中国改革进展,一批海内外译者参与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改革开放》系列丛书的翻译。 Up”,这是一套涵盖各个方面的书籍。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管理、农业等经济领域一系列工作。参与WTO谈判的同事对这套书给予了好评,自然翻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近年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脱贫困》、《梁家河》、《之江新闻》等系列丛书的外文版在国际上引起热议。这一现象的背后,翻译人员放弃休息、开夜车、埋头苦干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非常有趣的专题书籍翻译案例是《毛泽东传》。这部近250万字、五卷的巨著,时间跨度从1893年毛泽东诞生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虽然此前已有不少外国人写过毛泽东传记,但这部由专门组织的写作小组完成的巨著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生平传记》是最详尽、最权威的传记。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文版一完成,全球英文版权就被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收购的原因。然而,翻译这样一本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剑桥出版社在国内外寻找译者,但无法组建强大、权威的团队,最终联系了我们。我们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如果他的英文版传记不能在中国出版,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和损失。因此,我们要求剑桥出版社在承担翻译的前提下,放弃其在全球独家出版和发行英文版的权利。对于这个世界知名的出版社来说,这个要求太过离谱,难以接受。然而,找不到翻译团队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所以无法出版也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最终,剑桥大学出版社同意翻译完成后,外文出版社有权出版英文版在中国发行。由此可见翻译的决定性作用。
2.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主题书籍反映时代重大问题。作者均为社会精英和该领域的权威人士。如果能够翻译成外文出版,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权威的观点。当然,主题书籍的翻译不会像翻译一般资料那样轻松快捷。它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广博的知识、昂扬的工作状态、抗困难和时间压力的能力。人们常常对出色的同声传译表达高度赞赏。然而,主题书籍的翻译,特别是党政文件的翻译,却只有白纸黑字。读者往往是外国高端人士,译者所承受的压力和贡献并不大。比任何翻译都逊色。
主题书籍翻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很多反映中国特色思想的话语在译文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发展史有根本的不同,中国的表达方式也与西方常见的形式有很大不同。例如,中文主题书籍中出现的加强企业、学校、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英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述。它直译为意识形态和政治。这不仅无助于外国观众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导致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误解。
汉语和英语的写作风格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中重复中文术语没有问题,但如果重复英文,英语读感就会受到严重损害。比如,同甘共苦经常出现在主题书籍中,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的工作作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城市到农村,从军队到学校,各级领导要与基层同仁同甘共苦。然而,当那些朗朗上口、同甘共苦、同甘共苦的英文单词在同一本书中连续出现三次以上时,外国读者开始觉得文字表达缺乏美感。又如,汉语表达中副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如严肃、全面、深刻、彻底等,如果删除这些词,汉语往往会变得乏味。然而,在英语中,使用一系列副词通常是禁忌。翻译主题书籍时必须牢记这些差异,才能达到翻译的顺利。
主题书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然而,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主题书籍的翻译过程犹如走钢丝。外国读者对中国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缺乏了解,给翻译增加了压力,需要对文本进行仔细增删,以化解疑虑和困惑。同时,也要知道由于长期的误解而使用了哪些中国场景。英语单词已被英语用户预先赋予特殊含义。在一本书中,作者使用了爱国主义。负责润色的外文英文编辑将“爱国”换成了“爱国”,因为他注意到,近段时间西方媒体把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描述为中国狂热的表现。民族主义。为了避免国外读者对这部作品产生误解,国外编辑巧妙地改变了说法。虽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至少他在努力避免对中国产生误解。
3、翻译需要责任感
一方面,专题图书反映中国权威、主流信息,向外国读者传递中国思想观点。它们不得逐字翻译。另一方面,理解和解释外语的权利并不在中国人手中。我们努力翻译,让外国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原文内容。
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时代的主题书籍都有具有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每一位作家,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各领域的权威,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活生生的语言特征。例如,您只会知道您的鞋子是否合脚。与其大声喊叫,不如扔开双臂。这句话虽然出自领导之口,但却非常踏实。正确的翻译不仅体现了领导人讲话的风格,也引起了国外观众的热烈反响。
由于历史原因,直译曾一度成为常态。对于译者来说,这很容易并且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在近年来的主题书籍翻译过程中,译者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抛弃了过去生硬翻译的传统,使今天的英语表达更加准确。比如,党的许多重要决策,都是全党集体智慧、精心商议的结果,但文件标题却习惯性地表达了一些关于什么的意见。历史上很多人将其译为“若干意见”,既不严肃也不权威,似乎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如今,主张根据文件内容分别使用决定、规定甚至措施,使中央文件的英文标题具有权威性。又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人使用,用于不同的场合,指称不同的对象。过去,中央领导讲话中的各地区、各部门都是笼统地翻译成各地、各部门的。目前的做法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准确翻译。
事实上,70年来,优秀翻译家始终以忘我、敢于担当的精神完成主题书籍的翻译出版。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经历剧烈动荡,国际上出现了对民族一词的不同理解。现在有一种强烈的趋势,即一个民族就意味着一个独立的国家。外文出版社译者立即将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各民族”一词改为“少数民族”,以免外国读者产生误解。原译法已经沿用多年,并已成为一种传统。如果翻译不修改,别人就不会批评它。但译者们展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语言时代感,为读者呈现了没有歧义和误解的译文。
4. 翻译迎来新时代
展望未来,专题书籍翻译的工作量将不断增加。我们面临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挑战,需要更多资深翻译人员参与这项工作。这是传播中国声音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增添了力量,让长期从事翻译或语言研究的学者在新时代拓展和提升了自己的专业。 《梁家河》和《之江新语》多个版本的译者都是活跃在高校的外语教师。大学教师的参与,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大学的翻译教育,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与此同时,外籍译者也不断加入到主题图书的翻译队伍中。外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的译文读起来更加流畅、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不言而喻,他们对主题书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的理解不可能像中国译者那样深刻和准确。因此,中外译者的结合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模式。
机器翻译将大大加快翻译速度,为整个翻译行业注入活力。然而,任何翻译机器都是由人类培育出来的。专题书籍内容广泛,语言新颖、敏感。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翻译器能够处理专题书籍的整个翻译过程。然而,技术发展的速度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我们期望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帮助翻译人员加快翻译过程。
(作者为原中国外文出版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