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衔接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是什么(衔接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12-06 15:51:15 英文翻译 329次 作者:翻译网

摘要:衔接是形成话语的重要条件。衔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英汉语篇衔接方法却有很大不同。在比较英汉衔接手段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交流,探索双语衔接手段的转换,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关键词:话语;凝聚;翻译;转型

衔接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是什么(衔接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有哪些)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实际单位是话语等言语单位,而不是单词或句子等语法单位。因此,翻译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本质上是利用语言的话语。材料替换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同等含义的话语材料的过程。也就是说,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孤立的词句,而是为了一定的传播目的,以一定的格式,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词句有机组合而成的文本。翻译的直接对象是原文,翻译的最终产物是译文。

1.衔接及其在文本翻译中的地位

衔接是将文本不同部分链接在一起的语法、词汇和其他手段的统称。 (衔接是词汇、语法和其他关系的网络,它提供文本各部分之间的联系。)(Baker,2000)此外,话语语言学者Beaugrande Dressler(2000)认为话语作为一种交际活动(交际发生) ),它必须具备七个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情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七个标准中,凝聚力和连贯性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手段。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是反映在话语表层结构中的语义概念。根据Halliday Hasan (1976)的分类,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两种。前者包括词语重述、同义、反义、上下位、搭配等;后者包括引用、省略和替换。而连接、连贯也是一个语义概念。这也是话语特征的重要内容。它指的是话语中的语义关联。它存在于话语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实现语义联系。因此,可以说它是无形的话语网络。

话语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结构。话语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话语是由句子组成的。二是功能。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比句子更大的语法单位。它与句子不属于同一类型,因此它们之间没有关系。话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其中之一。这是一种体现关系,即语篇是由句子来体现的,或者说是由句子的结构形式来体现的。在翻译实践中,重新组织(构建)适合目的语社会的话语,并不依赖于表层结构(如句子)的转换,而是依赖于自上而下、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依赖于整个文本。被重写。这次重构有两个方面:

一是结构性的,就是句子本身的结构;另一种是非结构性的,指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由此可见,衔接手段是产生话语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语篇层面的翻译必须遵循衔接标准,使译文连贯。 PNewmark(2001)也说,在我看来,衔接是语篇分析或文本语言学中可用于翻译的最有用的组成部分。

2.英汉衔接方法比较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系统,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一般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是一种连词语言,常用各种形式手段来连接单词、短语、从句或从句,并强调外显衔接(over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和结构的完整性;而汉语是并列语言,较少甚至不使用形式连贯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件的顺序、功能和意义。英语强调形式的结合,汉语则强调意义的结合。这是我国翻译领域的重要结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句子衔接方法上,英语多采用形式法,即在句法形式上用连接词连接句子(从句),而汉语则多采用法律意义,即在意义上依靠连接,而不一定依靠连接。字。因此,英语中有很多连接词,而且这些连接词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这些连接词不仅包括连词,例如表示并置或级数的连接词,以及,或者,除了,此外,而且,还有;表达因果关系:because of、 due to、 as a result、forethe、responding、responding、so、consequently、thus、hence、since、关系代词或副词which、that、以及简短的短语,例如,等等。汉语中的一些连接词,人们在表达中常常表现出较少使用或不使用连接词的倾向。

从语法衔接手段来看,英语语法是显性语法,而汉语语法是隐性语法。汉语的表达非常灵活。许多逻辑关系是通过意义来表达的,语法处于次要地位。中文的省略只是为了表达意思,不考虑语法甚至逻辑。汉语的省略频率低于英语,常利用原词的重复来实现语篇衔接。英语中多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来反映回指,而汉语中则多用零回指或名词重复来体现语境回指。例如:我已经是中年人了。人到中年,就会经历很多不愉快的现象。你的眼睛会变得头晕,你的记忆会褪色,你的头发会开始脱落并变白。你的心情和体力都不会像年轻时那么好。你常常会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孤独。品尝。 (夏楚尊:《中年人的孤独》)

我已经是中年人了,人到中年,我悲哀地发现自己的视力和记忆力衰退了,头发稀疏、花白了,精神和身体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健康。无名的孤独。(张培基译)

这是中文文本中零形式引用的典型例子。句首的“我”在后面的句子中多次被省略。这是中国话语的一个特点。张培基在翻译成英语时,用了“我”、“我的”、“我自己”,以更好地体现句子之间的衔接。英语中,所有格代词不能省略,但汉语中可以。然而,英语中经常省略重复的动词。当我们将此类句子翻译成中文时,我们首先应该找出省略的重复动词,并将其添加到译文中。例如,历史使人明智;诗风趣;数学精妙;自然哲学深奥;道德坟墓;逻辑和修辞能够抗衡。 (F培根,《研究》)翻译成中文应该是:读历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数学使人深思熟虑,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严,逻辑修辞使人多变。 (王佐良译:《谈读书》)

3. 文本翻译过程和衔接

张美芳曾指出,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制作者。他在接收原文的过程中必须进行语篇分析,在翻译时也必须进行语篇分析,并且必须对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1999)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翻译实践中还是在翻译研究中,建立清晰的话语意识都非常重要。所谓话语意识,是指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始终强调文本在交际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研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文本各个层次与相应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以交际功能和文本的交际功能兼顾。意图支配着对不同层面话语的观察和研究。翻译过程,无论其风格或风格,总是由相互关联的理解和传达环节组成。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从对原文的理解到译文的生成,语篇衔接的理解和把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分析原文

分析原文意味着仔细处理词位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研究句法和篇章结构。分析语篇结构是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使用衔接技术中最容易出错的步骤。衔接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语篇结构中段落之间的联系。译者必须同时了解英汉语篇结构,才能充分理解原文的确切含义,避免语篇翻译时出现结构模糊或缺乏逻辑的情况。

2 传达

传达是翻译的第二步,也是翻译的目的。在理解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是原作者,而在交际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是目标读者。他必须考虑如何用读者能够自然接受的语言来传达原作者的意图和原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须兼顾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方法,注意两种衔接方法的差异,并能够处理好这些差异,使译文符合对方的表达习惯。目标语言。

例如:(1)几乎我们所有人都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举止粗俗的时代,以前的某个时代情况要好一些。 (2)例如,18世纪的英国被称为社交高度精致的时期。(3)我们怀念那柔和的烛光、精致的礼节、亲吻,却又不情愿。面对一个世纪的残酷现实,在这个世纪里,生死决斗是司空见惯的,绅士们被期望在桌子底下喝酒。

翻译: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时代,过去的事情比现在更好。这是我们几乎所有人的看法。例如,18世纪的英国以其礼貌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行为而闻名。而当我们回首那柔和的烛光、温柔的举止、怀旧的亲吻之手时,我们却不愿面对那个世纪存在的残酷无情的现实。在那个世纪,生死决斗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期望男人在退休前喝得酩酊大醉。汉译: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句子结构;其次,省略了英文中的斜体连接词;第三,英语关系代词重复。英语段落中的第一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一个主语和两个宾语从句。该句子使用两个功能关系连词来引入两个宾语从句。汉语中没有这样的功能关系连词,所以翻译只能将英语句子中的两个宾语从句(the we live in a Age of uncth manners, that things were better in some previousera)转化为两个独立的从句。句子中,按照汉语意义逻辑判断的原则,将前主语放在句子的最后部分。同时,在第三句的翻译中,由于汉语中没有与which功能相同的关系代词,因此采用了在另一个句子中重复关系代词的方法,改变了英文原句的结构。这也说明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衔接技巧,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

4。结论

语篇翻译是翻译研究的趋势,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衔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明确两种语言之间的衔接手段,实现衔接的相互转换,以实现译文的语义连贯至关重要。英汉之间的衔接手段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英汉翻译时,首先要了解英汉衔接方法的差异,特别是目标语的衔接方法和方法,掌握其规律。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切换衔接方式,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总之,语篇衔接的理解和把握对于理解原文和生成译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章

1 哈利迪,M.A.K.哈桑R.英语衔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博格兰德,R. Dressler,W.文本语言学概论MLondon:Longman,1981:3

3 纽马克,P.翻译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7

4 BAKER,M.In OtherWords:A 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胡壮林话语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 上海外文出版社,1995

[6]陈宏伟《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李运兴话语翻译概论[M]北京:中国国际翻译出版公司,2001

[8]朱永胜、郑立新、苗行伟英汉语篇章衔接方法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易行侠的意义、形式与翻译[J]西安外语学报,2002,(1)

[10]潘文国.汉英比较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11] 张美芳.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理论的局限性[J]上海科技翻译,199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