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梁实秋的文艺观(梁实秋的文艺观和文艺思想)

发布时间:2023-12-07 19:09:59 英文翻译 894次 作者:翻译网

梁实秋在翻译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用了三十七年的时间,独自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此外,他还翻译了《阿布拉与埃洛伊斯的情书》、《西塞罗实录》、《织工马南》等西方文学名著十余部。梁实秋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强调文学要描写永恒的人性,强调理性的节制。梁实秋曾在美国师从白彼德,其文学艺术思想梁实秋的文学艺术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和他与鲁迅的著名论战中,而且体现在他的翻译活动中,特别是他对翻译材料的选择上。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对其翻译材料的选择的影响。

梁实秋的文艺观(梁实秋的文艺观和文艺思想)

首先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的文学艺术思想。侯健说:“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梁实秋认为文学的内容是基本的、普遍的人性,文学需要纪律,即理性的约束。” (侯健,1974:155)这种“文学内容”他深受巴比特的影响。

梁实秋早年是个浪漫主义者,“极其喜爱”美学家王尔德的作品,“认为他在各方面都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梁实秋,1977a:3)。 1923年赴美国留学,先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发表《拜伦与浪漫主义》一文。他在文中高度评价卢梭,认为“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鼻祖。卢梭的使命是将人类精神从人类精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个人能够拥有自由发展的自由;浪漫主义正是这种精神在文学中的表现。” (梁实秋,1926a:110)但自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巴比特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回顾自己过去的浪漫主义思想,写出了《王尔德和他的浪漫主义》一文,受到巴比特的赞扬。侯健认为,《中国新诗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思潮》代表了梁实秋思想转型前后的不同观点。前者发表于1925年2月的《中国学生月刊》,写于哈佛大学。这个日期应该早于梁实秋接受巴比特思想的时间;后者写于1926年2月15日。此时,梁实秋已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在《中国新诗论》中,他推崇情感,崇尚新颖,对郭沫若的诗歌十分欣赏(梁,1925:55);而《中国现代文学浪漫思潮》则称“梁实秋否定了自己的过去,转向巴比特旗下的宣言,从此,他的文学思想和信仰成为了它的延续和诠释”。 (侯健,1974:150-151)

巴比特的《卢梭与浪漫主义》是一本对梁实秋有重要影响的书(见梁实秋,1985)。梁实秋对白壁德的《16世纪以来的英国文学批评》课印象深刻。起初,他觉得巴比特的想法与自己的观点“相反”,但读了他的书、上了他的课后,他觉得

我突然觉得他的观点很公正,很通俗易懂,而且符合当前的情况。心里原本怀有的一些浪漫情怀都快被磨灭了。我开始意识到,五四以来的文艺思潮应该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评价。我学生时代写的第一篇评论文章《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随后我写了《文学的纪律》《文学人》,甚至我后来对辛克莱《金钱崇拜》的评论,可以说是受到了巴比特的影响。 (梁实秋,1985:124)

白彼德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体系,让以挑战者心态上课的梁实秋折服,使他的文艺思想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梁实秋说:“我从极端浪漫主义转向了或多或少接近古典主义的立场。” (梁实秋,1977a:3)此后,他的思想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他在《重印《浪漫与古典》的序言》中说,“我对文学的看法几十年来基本没有改变,也许这就是我没有进步的地方。我从来不同情浪漫主义思潮。我认为感伤的浪漫主义和自然的浪漫主义都是不健全的。” (梁实秋,1965a:1)他在《我是如何开始写文学批评的——《梁实秋文学随笔》序》中这样说的,“从1924年开始,我的观点就没有改变过……”(梁实秋, 1989a: 13) 罗刚在《梁实秋与美国新人文主义》一文中作出这样的评论,

如果从理论的直接来源来看,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无疑是完全西化的。他的每一项基本文学观念几乎都来自巴比特或其他西方古典文学批评家。他的一些文章从标题到内容,以及文章中的引文和修辞都抄袭了巴比特的作品。 (如《随着自然风化》等文章)。即使在学习西方文化盛行的五四运动时期,这种抄袭和大肆挪用的现象也极为罕见。 (罗刚,1991:634)

这里有些说法或许值得商榷,但至少可以看出白必德对梁实秋的影响深远。

梁实秋如何理解巴比特的想法呢?他说,

巴比特的基本思想是一种与古典人文主义相呼应的新人文主义。他强调人生的三个境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内在的理性控制,不让情感主宰。这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人性的二元论。儒家所说的“天命曰性,天意曰道,行道曰教”,孔子的“克己复礼”,正是白壁德乐于接受的真理。引用。他看重的不是lanvital(柏格森所说的“创造力”),而是lanfrein(克制)。一个人的道德高低并不取决于他做了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