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中译英比英译中难(英译和中译)

发布时间:2024-01-08 01:15:39 英文翻译 173次 作者:翻译网

今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中国内地出版展团共签约版权出口项目3553项。不久前,新闻出版总署召开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项目专家评审会,该项目包括中国学术经典系列和中国文学经典系列两大系列。大约在同一时间,向外国介绍中国经典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去世了。这让一些评论人士感慨万千,称中英翻译领域的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就像中国两弹一星工程中的钱学森。美国汉学家葛瀚文讲述的一个故事也被翻译:中国留美博士生翻译了贾平凹的《浪费资本》。可惜翻译水平太差了,译出来的都是一堆文字垃圾。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没有翻译,谈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软实力都是一句空话。

我在海外当老师,给美国人讲了很多中国历史,所以我大概可以算是一个文化传播者。但听到这句话后,我不禁有些惊讶。为什么中国人要担心将他们的经典翻译成外语呢?毕竟,将中国经典翻译成外文主要是满足外国人的需求。外国人的需求当然主要应该由外国人自己来解决。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事情要操心,何必为翻译问题烦恼呢?

中译英比英译中难(英译和中译)

孔子曾说过:不忧人,不知己;不忧人,不知己;不忧人,不知己;不忧人,不知己;不忧人,不知己;不忧人,不知己;不忧人,不知己。当你担心的时候,你不了解别人。如果你的文化博大精深,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自然会以唐僧的精神来探索和介绍你的经典。您不必自己执行此操作。我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十几年,从来没有听说美国人为如何将自己的经典翻译成中文而烦恼。人们在思考相反的事情:中国人翻译了我们的东西并支付了版税吗?我们的知识产权受到保护了吗?简而言之,虽然人们比我们富有,但他们并不那么愿意免费给我们他们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似乎要把东西送到别人家,甚至付钱?

这恐怕还是体现了一种文化虚荣心。而这种虚荣心或许并非源于文化贫困。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文化,其经典被广泛翻译介绍到西方。例如,《论语》就有好几个英译本。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学习汉语,更多值得介绍的中国经典也会更及时地推出。问题是,传统经典再丰富,也是有限的。如果一种文化失去了继续创造经典的能力,就不能指望人们继续翻译它。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弱点。中国现代文化创造了多少值得世界关注的事物?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成长的关键。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更需要担心的是如何得到别人的东西,而不是放弃自己的东西。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东西,自己的文化就会因为缺乏滋养而无法成长,文化产品的质量就会受到质疑。在中文翻译界,常凯申、孟子这样的笑话不断出现,这说明了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力量的弱点。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集中人才和资源,把外国的东西翻译成中文,以满足中国人民的文化需求,可能更加紧迫。杨宪益和戴乃迭的文化贡献固然引人注目,但严复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大。我们寻找的是21世纪的严复,而不是21世纪的杨宪益和戴乃迭,无论这对夫妇多么值得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