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斯特罗姆解读(特朗斯特罗姆的经典诗原文)
每年都期待诗人获奖
“IT界诗人”史蒂夫乔布斯走了,诺贝尔文学奖却颁给了另一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网友的话)
2011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将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这是自埃德蒙马丁森(Edmund Martinson,1904-1978)双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瑞典人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认知,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保持清醒的一个梦。诗歌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这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他正是将这种理解付诸写作,平均每年写四五首诗。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诺贝尔文学奖让他眼花缭乱。瑞典皇家科学院终身秘书彼得恩格伦德在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通过他凝练透明的意象,他给我们带来了一条通向现实的新道路,这是一条通往现实的新道路。向托马斯特兰斯特致敬。罗马的最佳评论。
十五年后,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向诗人伸出了橄榄枝,让人感叹这就像给诗歌打了一针强心剂。但当读者出于好奇或钦佩走进书店,想要一睹这位大师的作品时,却发现这些年来,特兰斯特罗姆的诗集在中国只出版了两本,分别是2001年和2003年。为此,本报独家专访其中一本诗集的翻译家、诗人董继平,畅谈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梦幻诗歌。
作品不多,但都是精品。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在80 年的一生中创作了160 多首诗。与大多数诗人的产量相比,这确实有点少得可怜。自从他开始写作以来,平均一年只写四首诗。对于自己的创作速度,董吉平评价说,作品不多,但都很精致,让人过目不忘。
董吉平告诉记者,我接触特兰斯特罗姆的作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可以说,他的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是1992年,国内几家诗歌杂志邀请我为他们翻译外国诗歌,特兰斯特伦也在其中。后来我断断续续地翻译了七十、八十首诗。 1999年初,特朗斯特罗姆亲自委托译者在中国翻译出版了他的诗集全集。这就产生了我在2003年出版的诗集,涵盖了作者从1954年到1996年的50多年。所有出版的诗歌作品都概括了作者的整个创作过程。此外,书末还附有诗人自传的节选章节。这些章节不仅仅是关于诗人的童年生活。相反,它们包含了影响诗人生活创作的重要因素,包括在诗人后来的许多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这都是关于他们的。如果要说特兰斯特罗姆的超现实主义诗歌最让董继平感动的地方,董继平给出了几个简短而有力的词:内敛的深度,正是这种不张扬的感觉凸显了文字。诗篇韵味十足,震撼、冲击着每一位读者。
每年都期待诗人获奖
自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诗人辛波斯卡以来,诗歌就与诺贝尔奖遥不可及,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可有可无的角色。而15年后的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微笑着回望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这也让全世界的诗人为之欢呼和鼓舞。
翻译过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本身也是诗人的董继平表示,十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与诗歌无关。每年颁奖前,全世界的诗人都希望诗人能再次摘得桂冠,但希望总是变成失望。今年终于梦想成真,这也给诗诗打了一针强心剂。与之前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相比,特兰斯特罗姆的作品确实显得较少,但获奖也说明了他诗歌的说服力。对于喜欢诗歌的人和写诗的人来说,这都是一定程度上的鼓励。
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来得有些晚,但最终在特兰斯特罗姆生前实现,并没有在文坛留下遗憾。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评价诗人成就的唯一标杆。在文坛,也有很多大师没有获奖,比如博尔赫斯、阿米亥。董吉平还表达了他对诺贝尔奖遗产的看法。
他的诗处于幻想的边缘
生活中,特兰斯特罗姆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心理学家。这样的职业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内心世界的表征,常常探索梦与醒、失落与……无意识的边界。想要读懂他的诗,不仅要读它,还要想象它、感受它。特兰斯特罗姆是世界级的诗意意象大师,能够在一系列快速变化的图像中创造出宁静、深刻、不引人注目的多维场景。他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北欧抒情诗的传统融为一体,给瑞典诗坛乃至整个北欧诗坛带来了新的诗风。早年受到瑞典诗人林格伦和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诗歌的意象来源于对周围自然的观察。它寓意丰富,风格极其朴素。他非常善于用形象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感觉清新、锐利、坚实。董吉平也表示,诗歌有跨越式发展。如果你想读懂特兰斯特罗姆的诗歌,不妨换个思维角度,自由地发挥你的想象力来填补跳跃。记者王莹
关于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
1931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十七首诗》,轰动瑞典诗坛,成为20世纪50年代瑞典诗坛的一大事件。成名后,先后出版诗集《路上的秘密》、《半成天堂》、《钟声与轨迹》、《黑暗中守望》、《小路》、《野市》、《给予者》其诗作多有简洁、具体、辛辣的隐喻,在他近期的诗集中,风格有所转变。诗篇更短,更简洁,作品充满图画,似乎用简单的图形来勾画日常生活和自然。
1990年,特兰斯特罗姆因脑充血导致半身瘫痪,但他仍然继续写作。
董继平简介:
《特朗斯特罗姆诗集》译者董吉平自幼就开始诗歌创作,作品曾发表于国内外多家刊物。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诗歌翻译,曾在《西西里文学评论》、《巴特森文学评论》主持中国当代诗歌的翻译和介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20世纪外国诗集20余部、自然文学4册、艺术专辑20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