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是哪个国家(尤金奥尼尔)
尤金奈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以动态对等翻译理论闻名于世,被誉为当代翻译理论之父。 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城,1936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39年获南加州大学希腊新约研究硕士学位,1939年获博士学位。 1943年获得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随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公会(ABS)翻译部执行秘书,并于1984年以顾问身份退休。奈达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1968年担任美国语言学会(LSA)主席。201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去世,享年97岁。
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 (1914-2011)
奈达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着圣经翻译。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他立足现实,发展了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基于翻译的本质,奈达于1964年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1969年,他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认为翻译意味着交流,取决于听或读译文的人能理解什么。在他看来,判断译文的好坏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应词义、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的比较上。重要的是接触译文的人正确理解的程度;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要讲功能对等。有必要比较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情况。奈达强调,翻译就是用最贴切、自然、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文信息。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表明,翻译不仅是词汇上的对等,而且是语义、风格、文体上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包括表层的词汇信息,也包括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他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形式;形式很可能隐藏原文的文化意义,阻碍文化交流。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人们应该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他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述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其理论的本质也从原来的描述性转向了规范性。
作为语言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奈达最早将信息论、符号学和解释学引入翻译理论。他也是翻译史上第一个将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的人。这不仅为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也使得翻译学作为跨学科桥梁的作用更加显着。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最早、传入最广、影响最大的。尤其是奈达提出的开放翻译理论原则,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静态分析的标准,已被广大中国翻译理论家和译者所接受。三十多年来,奈达及其翻译理论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热门话题。
奈达一生访问了近百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讲学,13次赴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奈达以其博学和著作而闻名于世。单独或联合出版著作40余部,论文250余篇;此外,他还有13本专门为圣经翻译者准备的参考书。他的第一本专着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影响最大的是1964年出版的《走向翻译科学》,其次是1969年与查尔斯泰伯合着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奈达丰硕的学术成就与他的认真负责、不断探索和务实精神是分不开的。
奈达在青少年时期成为一名基督徒,并在教堂里接受了基督作为我救主的呼召。但他是一个将学术与宗教严格分开的人;他从不在学术场合讨论非学术问题。翻译理论家叶紫南教授2011年在《汉译》第5期上撰文悼念奈达时,特别提到了此事。由于奈达在学术界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他去世时,美国主流媒体美国和英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每日电讯报》等都对他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报道和高度评价。
今年是奈达博士诞辰100周年。谨以这篇短文来纪念这位杰出的学术大师。 (作者:黄宏达,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