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时间(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报名)
第25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大赛评审工作,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中国翻译》编辑部、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协办,协办由天津市翻译协会主办,已圆满结束。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国热爱翻译工作的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使大赛取得了成功。
本次翻译比赛分为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两个组别。得到了各界翻译爱好者的热烈响应。共收到有效译文2021篇,其中英汉译文1300篇,汉英译文721篇。中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厦门科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外语外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外语外贸大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多名学生参加。参赛选手除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外,还包括在国家机关、知名跨国公司、地方外事部门、外国驻华使馆、美国和海外工作的翻译从业人员。英国。
本次大赛评委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认真、负责、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参赛译文的评审过程中严格实行匿名评审制度,对每一位参赛者负责。大赛前期由《中国翻译》编辑部负责报名工作。然后所有收到的译文将被登记并统一编号。参赛者信息(门票)将与翻译分开并单独密封,并由专人管理。然后将统一编号的译文送交评审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
评委会专门成立了第25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大赛评委会和评委会工作组,负责组织竞赛的具体评判事宜。工作组下设英汉译审组、汉英译审组、秘书组。审稿工作采用三审制度:初审前,英汉译、汉英译工作组对原文的体裁类型、体例、结构、难点、要点等进行了认真讨论。经过再三考虑后,还是更改了号码。起草、形成并提交参考译文,然后制定明确的审核规则和总体标准。为保证评审质量,评审委员会多次召开评审会议,对原文及评审组提供的参考译文进行反复评审。提供相应的参考评分标准,并尽量让初审分委会成员按照同一量表进行评审。首次评审将根据每篇译文的得分,按10%的比例选出前128名英译汉译文和前72名汉译英译文进行评审。评审将按照总体比例60%选出前66名英译汉译文和前45名汉译英译文,然后进行讨论和最终评审。最终评选结果为:英汉翻译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53名;汉英翻译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人,优秀奖36人。
通过审查参赛译文,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参赛选手都认真审阅了文献,对原文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细致的探索,对本次比赛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态度,这个非常可贵。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应该出现在少数参与翻译中的常识性错误,以及因马虎而导致的错别字、错别字、漏译等问题。他们对实用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技巧把握不够,思想上不屑一顾。这些都需要解决。今后改进一下。具体问题请参见本期发表的英汉译文和汉英译文评价。
值此第25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大赛圆满结束之际,我们向所有获奖选手以及全国各高校和相关机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关注并参与本次大赛的各界人士。参加比赛的选手们表达了诚挚的敬意和感谢。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和参与本次活动,并对我们的各项评审提出批评和建议,让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大赛越办越好。期望通过本次大赛,让更多更好的翻译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25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大赛评委会
第25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大赛评委会
李肇星(中国翻译协会会长)
郭晓勇(中国外文出版集团公司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
黄友义(中国外文出版集团副社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蒋永刚(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黄长琪(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助理)
蔡立坚(联合国秘书处大会和会议管理部高级翻译审稿员)
林伟(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翻译学院外籍专家)
孙建成(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温秀英(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世聪(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永禄(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云星(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王学成(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刘慧华(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李静(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建中(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高家勇(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平(《中国翻译》杂志副主编、主编)
评审团名单
英汉翻译:孙建成(组长)、崔永禄、王学成、杨平、李静、杨健、褚艳红、徐露露、田莉、张丽娟
中英翻译:文秀英(组长)、刘世聪、李云星、林伟、刘慧华、徐建中、高家勇、毛润清、王天瑞、李新亚、袁爱玲
秘书:曹晓勇、王玲、韩柱、徐博辉、曲林、李新亚、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