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先生(梁宗岱后悔吗)
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翻译家、诗人,曾任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清华大学讲师、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中山大学外语系教授。上半身是正经的英伦西装外套,下半身是一条短裤,脚上还穿着及膝的白袜和一双凉鞋。 ——梁宗岱的穿搭已经成为中山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这身半休闲、半正式的装束完美地融入了他留给后人的记忆。
第一部分是关于他真实气质的回忆。
他摇着一把大蒲扇,精神抖擞,走起路来急促,甚至威风凛凛,脸上泛着红光,笑得像个顽皮的孩子。这种放荡行为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证实。梁宗岱好胜,喜欢争论。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当他与某人讨论时,可能会导致火车着火。沉从文读完他写的批评文章后,不禁感叹,这是江北大妈们之间的街头骂架。
有时争吵会变成叫喊,最后升级为打架。有人见过他和中文系的一位老教授因为学术问题吵架:两人从休息室打到院子里,最后一起滚到水坑里。然而打完之后,两人浑身湿淋淋的站了起来,互相看了一眼,一起大笑起来。还有一次,因为一幅画与傅雷发生分歧,两人互不接受。争论越来越激烈,几乎要打起来了。旁边的酒店老板吓坏了,赶紧给警察局长打电话。
梁宗岱被称为中国的拜伦,但他后来承认,自己与拜伦最相似的只是脾气不好。他放荡不羁、奔放不羁的风范几乎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固定形象。
然而,法国诗人瓦莱里对梁宗岱的记忆却不同。这个梁宗岱风度翩翩,法语说得也很清楚,有时有点太儒雅了。当他谈到诗歌时,他会立即停止微笑。
而当翻译工作时,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他痴迷于原文,不仅逐字翻译,有时甚至连节奏、韵律都试图模仿原著。他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蒙田随笔》的精妙优美翻译,抓住了原作的神韵,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细心的研究者发现,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梁宗岱始终在寻找最适合自己性格的方法。当时,许多人对旧的诗歌形式抛弃和警惕,但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一切解放运动都不可避免地走得太远。新文学的解放也带来了很多暴政。
在生活中,我最喜欢简单和自然,但在艺术中,我痴迷于节奏和严谨。我最大的野心是以极致的严谨创造极致的自然。
课堂上,严谨的梁老师用一口清晰的广东口音向大家教授法国文学。下课后,他问前来请教的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学校最漂亮的女孩是谁?
这位严谨的译者翻译了《摘最红的玫瑰》这首诗,但年纪轻轻的他就会时不时出现在男女学生组织的诗歌朗诵会上,饶有兴趣地听女学生们唱这首诗。
即使受到批评。有人贴出大字报,上面引用了领导人的话:因为我们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他看了一眼说道,原来这两个字是多余的,删掉会更简洁。组织派了一群女学生来帮助他,他却评价说:她们的声音像鸟儿一样,很好听。
难怪,人们虽然把他的文论归为京派,但由于他的风格与崇尚英式的京派相差甚远,所以人们认为他更像是海派。
他为他人求真,追求艺术之美,因为对他来说,真与美同源。有人评论说,他毕竟不是一个坚持己见的人。
然而,后来梁宗岱终于遇到了解放带来的专制统治。据说,当他被批评为白痴教授时,在法国知识界,人们却把他当作智慧的象征来铭记。
此时,诗人、翻译家梁宗岱摇身一变成为中医爱好者。他家里摆满了瓶瓶罐罐,他向每一个遇见的人推荐他的药酒。
有人感叹,在那个不自由的时代,他终于发挥了自己小小的个人选择权,以极端的方式坚持了自己的自由精神。因此,远离诗坛,他比当时的很多诗人更像一个诗人。 (记者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