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嘉翻译思想(袁可嘉代表作)
2008年11月8日,九叶派诗人袁可嘉在纽约去世。至此,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只剩下了最后一片叶子————诗人郑敏。而袁可嘉的去世,也难免让人想起那个曾经群星璀璨的文学时代。
九叶宗又一片叶子落下。美国当地时间11月8日,九叶派诗人、著名翻译家袁克家在纽约去世,享年87岁。生命摆脱痛苦/痛苦被死亡烤焦/我是生锈的青铃/容纳着四面八方的狂风。这是袁克嘉1946年写的诗《沉钟》中的一段,现在看来就像是一句预言。袁克家这一代诗人显然有着毋庸置疑的才华,但过于严酷的社会环境却阻碍了他们新显露的诗歌。思绪很快就熄灭了,遏制四面八方狂风的幻想原来只是青春的轻狂。
从青春轻狂到沉默坚守
1941年秋,袁克嘉考入西南联大。这所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大学对袁克家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西南联大外语系聚集了一批当时著名的作家、教授,如叶公超、严步孙、冯至、卞之琳等,他们通过他们的创作和教学,影响了一批就读于西南联大的优秀人才。其中穆丹、王佐良、杨周翰、杜云燮、郑敏等都热衷于西方现代文学,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所体现。袁克甲入学时,穆丹等高年级同学已经毕业,他在西南联大诗人中算得上是后辈了。
这一时期,袁克家正值鼎盛时期,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批评方面都颇有建树。他的诗词天赋虽然不如牡丹那么耀眼,但对于现代技法的运用也颇为熟练,在九叶派中也算是独树一帜。相对而言,袁克家作为诗歌批评家的贡献更大。 1946年底至1948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袁克甲针对当时以七月派为代表的左翼诗人,写了一系列新诗批评文章。断然否认诗歌与政治之间的任何从属关系。这些观点在今天被大多数诗人视为常识,但在当时却具有非凡的意义。
将这些早期的文学散文与1980年写的《九叶集》序言相比较,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命运。这本诗集是九叶派尘埃落定三十多年后的再现。袁克嘉在序言中介绍了这些诗人的创作,并特别强调了他们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一面。对于穆旦,他评价“礼赞”,是一个民族奋起的欢呼;而对于杜云勰的诗,他评价了讽刺抗战后物价暴涨的《追价者》诗。这篇序言的诗意价值显然不如他20世纪40年代的诗文,但序言背后的潜台词依然令人心碎。回想起来,在一个疯狂的时代,九叶诗人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品质,这与他们在解放前的优秀诗歌中所流露的品质完全相符。
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在创作的沉寂期,袁可嘉和其他几位九叶派诗人一样,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西方文学的翻译和引进中,以另一种方式默默塑造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形象和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习惯阅读西方现代诗歌汉译本的当代诗人,都必须向袁克家、穆旦、陈锦荣等九叶派诗人和翻译家致敬。他们不仅以解放前为数不多的作品和自身的素质为当代青年诗人建立了一定的精神传统和可能性,而且还以大量的译作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比如袁克家的译作。支、穆旦翻译的叶艾略特、奥登的作品,陈景荣翻译的波德莱尔、艾吕雅的作品,对当代青年诗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克甲主编的《外国现代主义作品选》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中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主义、新小说、垮掉的一代等。西方现代文学传入中国,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这条路其实就是20世纪40年代袁克家在诗论中提到的路。当年未曾走过的路,如今已经不同了。一个追随者,两个追随者,甚至一群追随者开始快速出现。曾经的错误道路现在变成了正确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袁可嘉和他的九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有生命力的种子。看着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袁可嘉或许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感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