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外国人的作品在中国出版(外国人看的中文书)

发布时间:2024-01-05 06:20:37 英文翻译 977次 作者:翻译网

自伦敦书展以来,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中国小说、中国电影的翻译,以及有关中国文化或中国作品的报纸评论。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化及其出版作品的了解远不如我们对日本文学的了解,那么至少我们正在接近它。中国文化及其出版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不再遥远和陌生。

中国文学作品的中西面貌

外国人的作品在中国出版(外国人看的中文书)

您可能认为对中国文化日益增长的兴趣会使翻译变得更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迷恋和热爱并不自动使翻译工作变得更容易。这是埃里克森作为翻译家对中国文化及其近年来出版作品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深刻认识。作为一家图书版权贸易公司的负责人,他一直致力于在海外积极推广中国作品。艾里克森说:作为译者本身,我们的作用非常有限,比如如何从西方视角准确地向读者传达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这必将影响外国出版商翻译出版中国作品的选择。但译者本人仅限于作品文本,无法超越作品文本。

埃里克森认为,近年来,中国作品的翻译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由于近30年来中国作品的写作风格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受此影响,中国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学形式和叙事结构也逐渐为我们所熟悉。这也使得我们在翻译出版中国小说时不再简单地遵循中国传统文学的方法和习惯。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作品中所呈现的主题也越来越为外国读者所熟悉。但需要强调的是,翻译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作品本身的文本。作品的主题和问题可能会影响读者的感受,但不会对译者本人的作品产生太大影响。无论如何,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埃里克森说道。

外译作品的虚拟性与现实性

埃里克森认为汉语不同于英语或其他印欧语系语言。这些语言往往具有同源的发音、相似的语法以及普遍的隐喻等修辞方法。但汉语有完全不同的词根,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你往往会远离“原文”,最终又回到原点。逐字翻译是不可能的,有时甚至需要对句子进行重组和重新排序。当然,这也是考验译者文学功底的时刻。他不仅要精通汉语语言文学,还要熟悉英语写作的叙事风格,这样才能将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真实恰当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作品中的方言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甚至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埃里克森说,试想一下,如果居住在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的居民慢慢地说陕西话,语言效果将是荒谬的。此外,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喜欢引用大量的成语和诗意典故,就像我们的作品也喜欢引用莎士比亚的圣经名言和典故一样。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成语、典故,一旦翻译成英语作品,就会成为英语的陈词滥调,毫无新意,无法准确地传达中文原意所保留的韵味。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意境,也就是所谓的虚拟。而英语往往注重所谓的新形象、新隐喻,也就是所谓的现实。因此,如何以西方文学所熟悉的现实方式呈现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意境,需要译者适当发挥创造力。

中国对外出版的喜与忧

当然,除了文本翻译面临的各种挑战之外,译者还要应对编辑业务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同处理。对此,埃里克森经常告诉他的编辑们,他很幸运,因为他们熟悉中国文学,能够恰当地以英文形式呈现。与此同时,出版商对出版中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也在稳步增长。

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作为主宾国,对外出版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正是那次书展拉开了中国对外出版快速发展的序幕。此后,中国对外出版速度不断加快。虽然出版业是一个发展非常缓慢的行业,但低潮和高潮都不会很快到来。

目前,中国作品对外出版面临的困难之一是题材陈旧、缺乏创新。背景设定总是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1970年代的中国或者神秘的中国。似乎所有的作品都属于这两类,就连出版商自己也患有所谓的审美疲劳。现在我们更关注那些日益显现出现代气息的中国文学作品,那些体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学作品,尽管我们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令人沮丧的是,出版商确实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但他们也往往不愿意听你告诉他们的内容。埃里克森说道。

令人欣喜的是,读者对中国作品有了明确的选择。我认为读者对作品的分类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在寻找真正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以前很少有中国文学作品能够满足他们的。而且,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读者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在我看来,读者试图从作品中获得政治勇气。这是很少见的。埃里克森强调。

随着市场对中国各类信息和中国对外出版图书的需求日益旺盛,相应的图书出版和翻译需求也将逐渐增加。正如文中受访者埃里克森所说,书籍翻译不仅要求译者知识渊博,还要求他具有深厚的双语文化修养。因此,随着我国对外出版市场份额的日益增大,保证我国对外出版翻译作品的质量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译自美国《出版观察家》,作者:丹尼尔卡德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