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趣味有效性分析(翻译趣味性)
旅美华人作家哈金几年前写了《战争垃圾》一书。原文是用英文写的。这是翻译后的标题。从内容和标题来看,这可以说是翻译牵强、生涩;还有一个译作《战争遗弃之物》,也比较生硬。很早以前就有准确的汉语词汇,但现在已经被废弃了。事实上,好的、现成的翻译应该是“炮灰”。
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近年来外文图书的中文翻译质量直线下降。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译者文学艺术素质的下降,包括文学水平的下降,从而导致了翻译艺术的衰落。其中,症结在于中文翻译而不是外国原著的写作水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莎士比亚戏剧中译本已多次再版,多年来一直沿用朱生豪的旧译本。新的翻译有很多,但都和豆腐——绑在一起,不能提。该学会承认,朱生豪的翻译之所以经受住考验,在于他对中文的驾驭能力,而不仅仅是他作为语言学家对英语的理解能力。
严克文老师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讲述政治经济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误译。他表示,中文译本给读者带来了令人惊讶的阅读困难,并且存在许多罕见的翻译错误。由此造成的或明或暗的破坏性影响或许难以估量……即便是像St. Francis's Third Synod这样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短语或句子,也可能被翻译成圣方济各第三诫。令,这和那些译者把孟子翻译成孟子是一样的。他们不仅能无中生有,而且敢于无中生有。
据统计,严先生发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存在132个根本性错误,而中文译本总共只有252页,平均不到两页就有1个错误。这段压缩饼干式的经典文本,其思想密度、知识内容、逻辑严密性都高度浓缩。每一个术语、概念和短语在整个逻辑链上几乎都是不可替代的,但这个翻译却以一种雄伟的方式问世。
严老师指出的错误令人震惊。今天的新译本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完后几乎毫无收获,甚至获得的信息完全错误,与原来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毫无关系。这样翻译的结果是,他不解释你还听得懂,但他一解释你就糊涂了。
据2006年10月《南方周末》报道,介绍了刘伯承早年留学苏联的经历。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俄语,随后留下了大量原版军事书籍和近200万字的翻译作品。经过他的翻译,很多军事术语都变成了准确而精美的翻译,比如混成旅。那时,部队开始合并。一个旅包括步兵、骑兵和炮兵。有人按照外文字面意思直译为混合旅,刘伯承译为混合旅;游击战较早起源于西班牙,在国外常被称为黑猩猩战争。指丛林作战方式,与黑猩猩类似,注重快速、突然的攻击。刘伯承将黑猩猩战争译为游击战;另外,还有Commander、cooker等都是他的精彩翻译。
刘伯承的古代文学基础是在清末民初奠定的。此后,他从未放松过从经典中汲取营养。
译者缺乏训练、对中文理解模糊、对英文了解不全面、对杂科或专业的了解有限,导致翻译质量不佳。就像某位香港歌手要请岳飞为她的歌作词一样,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学术界的大师们身上。有人研究龚自珍,说他精通欧美新思想。证据就是龚自珍的许多文章中都含有“西学”三个字。江西师范大学老教师刘世南看到后傻眼了,指出这是谎言和玩笑。 “西方”一词专指当时的印度,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当时就叫西方。
学术界充斥着这种荒唐无稽之谈。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赢得人们对他们的书的信任呢?就像水和油之于食物一样,现在有些人的翻译作品同样不可信。
我害怕看翻译作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译者。他们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在动荡的岁月里吸着——文化的乳汁,文化渊源几乎为零。这期间有断奶,存在无奶、假奶、劣奶的风险。他们完成学业后,所翻译的文学、文化、学术、科技史等方面的著作,大多是无句无句的文字,导致其意义丧失,或者杂乱、破碎。他们的知识半径极窄、极短,影响了文学才华和思想的不可复制、再生能力;而知识阵地孤立而薄弱,据点单一,上阵无援。结果可想而知。
翻译看起来如此令人厌恶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这是余光中老师说的。从事翻译的不仅中文水平值得怀疑,而且英语也不是很好。他们的中文和英文读写能力一般,很容易混淆两者。语言使用混乱的情况。结果,写作可能不纯或奇怪。余老师建议他们学习中国古典小说作为补救措施,因为古典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白话和文言的比例恰到好处。劝告是恰当的,但言辞恳切,声音含糊。他们哪有时间去实践呢?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人认为译者水平的下降与年轻时学习英语有关。如果你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你必须会说英语。所有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即使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也必须精通英语。获得哈佛大学MBA学位的人成为大家效仿的榜样……这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许多著名作家,如钱钟书、余光中、白先勇……都毕业于外国语言文学系。而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的吴宓、吴方吉等也算得上是有外语背景的。我们应该说什么?孙中山、林语堂、梁实秋早年都花了不少功夫学习外语。与此同时,他们的华文修炼也深入推进。事实上,它们是双向发展且齐头并进的。可见,关键在于教育的文化定位和文化传承。取而代之的是两种或多种文化在悠闲地碰撞和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翻译的妙意,体会到中西心理的相似性,体会到南师北学、道家不二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