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 原著(《飘》的译本)
摘要:傅东华译《乱世佳人》中的归化翻译包括对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的归化,以及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的放置,以及某些介词短语和短语的归化。 -ing 分词。短语和其他结构的归化。傅译中的归化翻译可以得到社会符号学、图式理论和德国功能主义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驯化;社会符号学;模式;目的论
1.简介:
《乱世佳人》是美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 1936年出版后第一年就售出2000万册,并荣获1937年金球奖。普利策奖。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是一部怀旧伤感的爱情小说。傅东华于1940年将《飘》译成中文。傅译《飘》用词简单平实,语言流畅、熟悉。傅译的《飘》就像一本中国小说,读起来并没有感到别扭、别扭。傅译的这种风格主要是由于大量使用归化翻译技巧造成的。本文拟对归化的内容进行总结和阐释,探讨采用归化翻译的理论基础,以期总结出一些有助于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的规律。
二、傅译中归化翻译的内容
傅译中归化翻译的内容从形式上可分为词汇层面和句法结构层面两个层面。词汇层面的归化翻译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的归化。句法层面的归化翻译包括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放置的归化,以及某些介词短语、-ing分词短语等结构的归化。
在外国小说或外国故事中,首先让读者感到陌生、可能影响阅读兴趣的就是故事中的人名、地名。很多读者在看小说时,有时干脆跳过那些难读、无意义的洋名、地名。他们读完后甚至不知道故事中人物的名字。这并非没有遗憾,也会影响小说的进一步发展。阅读兴趣。如果采用归化翻译方法,会增加读者的兴趣,缩短读者与小说的距离。
傅东华老师在翻译《飘》时几乎将其归化,将所有的人名、地名都汉化了。小说中那些有地位、有地位的人物的名字,尤其是姓氏,几乎都被翻译成中文的俗名和姓氏。如斯嘉丽奥哈拉、艾伦奥哈拉、杰拉德奥哈拉、汤姆塔尔顿、博伊塔尔顿、布伦特塔尔顿、斯图尔特塔尔顿)、阿什利威尔克斯、印度威尔克斯、瑞德巴特勒、托尼方丹和博勒加德将军。在地名翻译中,傅毅利用了一些代表中文地名的后缀,使译名具有中国地名的味道。例如,Tuo、Chang、Zhou、Po 和Tun 常用于亚特兰大、塔拉、乔治亚、琼斯伯勒和查尔斯顿等地名中。中国地名之中。
除了人名、地名外,译者还根据汉语表达翻译了一些机构的名称。例如,例1中的大学名称翻译成Peking Universit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等形式。(例1)他有点想接受教育,你们两个把他从大学拉了出来弗吉尼亚州、阿拉巴马州、南卡罗来纳州,现在的佐治亚州。[1](7)(译:他一直很重视教育。认真的。以前佛大、亚洲大学、南京大学都被你拖出来了,现在在兆大大学,你被拖出了学校。[2](3))
上述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的翻译都是词汇层面归化翻译的体现。此外,在句子结构层面,归化倾向也明显体现出来。从下面的实施例2至实施例4可以看出。
(例2)感觉到有些不明白,……双胞胎挣扎了一会儿,才勉强起身,看了看手表。 [1](12)(译:在这突如其来的形势变化中,虽然他们明白不知从何而来,但他们已经感觉到了。但他们想在那里多呆一会儿,然后他们发现不能再呆在那里了,所以他们垂头丧气地站起来看看手表[2]( 11)) 例2中,句首或句尾有一个分词短语作为状语,句干在中间。这是英语中常用的结构,但汉语中没有分词短语。在这句话的翻译中,前一个分词短语被翻译成了一个单独的句子,后一个分词短语被翻译成了主句的并列谓语之一。这种处理符合汉语的句法特点。
(例3)尽管她的裙子很端庄,头发端庄地编成发髻,白皙的小手安静地交叠在腿上,但她的真实自我却很难被掩盖[1](5)(翻译:但无论她铺开的长裙看起来如何端庄,无论她那稀疏光滑的发髻看起来如何诚实,无论她交叠在膝盖上的白皙小手看起来如何安静,都掩盖不了她的真实气质[2](2) )。例3中,for后面跟了三个并列名词结构,翻译成符合汉语习惯的并列连词结构:无论.无论.无论.无论.
(例四)十九岁,身高六尺二寸,骨瘦如柴,面容晒黑,头发深赤褐色,眼神欢快而傲慢,穿着一模一样的蓝色外套和芥末色马裤,他们[1](5)(翻译:他们十九岁,身高六尺二寸,骨骼长,肌肉硬,皮肤晒黑。头发呈深金棕色)开朗的眼神里带着几分傲气,穿着同样的蓝色外套和芥末色长裤,外貌一模一样,就像两颗棉荚一样,难以区分。[2](2 )) 如图例4,英语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独立主格结构等无动词从句常常放在主句前面,作为定语修饰主语,或作为状语修饰谓语[3](576),在翻译时,按照汉语习惯,主语放在前面,英语中的状语或定语成分则变成谓语。
3. 归化翻译的原因
傅译本的本土化翻译风格帮助中国读者接受了这部千余页的小说,使其在中国流行了数十年,经久不衰。这种归化翻译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成功有效的,在理论上也能找到支撑论据。这些依据主要包括社会符号学和功能对等理论、图式理论和德国功能主义理论。
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它的一个子系统。语言是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子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可以用来解释和描述一切文化现象。它是表达和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从形式上看,翻译首先将一种子语言符号系统中的某些语言符号转换为另一种并行子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语言符号。如上所述,语言符号系统是由上层文化符号系统承载的,反映了文化符号系统的特征。因此,语言符号的形式转化必然涉及文化符号的转化。不同的文化符号系统之所以能够共存而不融为一体,是因为它们在具有基本共性的基础上又各具特色,每种文化个性的存在都依赖于其他文化个性的存在。由于它们各有不同,在转换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冲突,这就涉及到一个定位问题:是把源语言文化强加于目的语言文化,还是依靠它们的共性,尝试用目的语言文化来解释源语言文化。于是驯化与异化就产生了,它们之间的斗争也就产生了。
归化是指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文化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异化是指保留源语言的异国风味。前者以目标语言或译文读者为目的地,后者以源语言或原文作者为目的地。归化与异化之争本质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直译和意译主要争论翻译中语言的表达,归化和异化主要争论翻译中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的传递。
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和心理的[4](109)。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必然会体现在这三个层面上。每种语言符号只有在其所处的语言符号系统和文化符号系统中才有其相对固定的位置,从而获得其相对固定的意义和功能。作为语言的使用者,人们以自己所生活的文化作为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基础,并受到文化的制约。因此,读者只有用自己的母语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理解。在翻译中,按照功能对等的原则,将反映源文化独特性的语言符号驯化为目标语言符号,有利于读者准确理解。
图式理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图式理论的倡导者认为,人类的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许多图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三维的图式框架。 [5](255-2391)当人类神经系统接收到信息时,存储在图式框架中的大量知识被激活。如果某个图式知识与新信息一致,就会在大脑中进行映射,并尽力为新信息提供解释。人们理解文字和信息的过程就是寻找适当的图式并提供合理解释的过程。
从图式理论可以看出,读者的理解取决于思想中的图式知识,即有关生活、社会、文化、科学等的知识。读者的图式知识越丰富,其认知和理解能力就越强。他就能更容易、更快地理解新信息。读者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社会和文化。他的图式框架必须基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和文化。因此,他在理解一部文学作品时,也必须建立在他所熟悉的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基于各方面。归化翻译是将不熟悉的文化转变为熟悉的文化。必将有助于读者的理解,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目的论是最重要的理论。翻译目的论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将翻译纳入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译者的影响下,以原文为基础,有目的和意图的跨文化、互动的人类交际活动。其中,意图是指翻译活动的参与者认为或解释为有意的。这种意图与译者或者翻译活动的发起者有关。可能与原作者的意图相似,也可能不同。
翻译目的理论存在三个基本规则[6]。第一个是目的规则。目的规则意味着翻译应该能够以目标语言接受者期望的方式在目标语言情境和文化中发挥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skopos)。这一目的是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翻译要求并与译者协商确定的。第二个是连贯规则(连贯规则或文本内连贯)。意味着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实现了语际连贯,与目标接受者的交际情境相一致,能让目标接受者理解。三是忠实规则或互文规则,即译文忠实于原文,但忠实于原文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乱世佳人》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言情小说。傅先生还把它翻译成通俗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从与剧情发展关系不大的“翻译序言”就可以看出来……删了一句。傅先生翻译的目的就是想把这部深受外国人喜爱的爱情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供他们茶余饭后消遣。为了让中国人愿意阅读、接受甚至喜欢,翻译不能生硬,不能让读者感到故事遥远或陌生。相反,应该用读者简单且熟悉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同时,作为一部小说,读者最大的期望是尽可能快地了解故事情节,这与归化翻译所能提供的准确理解和速度是一致的,也是一种要求为了翻译的目的。
4。结论
傅本《飘》的归化翻译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成功的、可行的,理论上也有支持的理由。在当前强文化蚕食弱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崇尚文化多样性,鼓励弘扬民族文化,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汉译中,虽不宜完全排斥异化翻译方法。应提倡常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花才能绽放在世界文化的花坛上。
参考:
[1] 玛格丽特米切尔.随风而逝[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 傅东华.随风而去[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3] 张振邦.新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安德森,R.C.P.D.皮尔逊。阅读理解基本过程的图式理论观点[A].In P. D. Pearson (Ed.)。阅读研究手册[C]纽约: 朗文。 1984年。
[6]钟维和,钟宇。德语功能翻译理论[J].汉译,1999(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