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准备性与随意性的关系(诗歌翻译的准备性与随意性是什么)
对于如何将外国诗歌翻译成中文,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有人追求形神兼备,有人主张以词代词,有人提出三美论:形美、声美、意美。意义之美。各种说法似乎各有道理。诗歌翻译是一条充满曲折、充满荆棘的道路。一代又一代的诗歌翻译家不畏艰辛,在探索中奋力前行。他们的目标是将优秀的外国诗歌介绍给中国人民,让中国诗歌走向世界。丰富多彩的。
著名诗人、翻译家查良正从词对词、句对句、结构对结构的角度写了《论诗歌翻译问题》。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翻译诗歌不仅仅是要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思。图片问题。它比翻译散文作品(如小说)多了一个麻烦,那就是还存在形式问题,包括诗的韵律、每行的字数或节拍数、旋律、节奏、音乐性等。说实话,对于诗歌翻译者来说,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的难度远远大于传达简单的形象或孤立的词语的难度。 ……在考察一首译诗时,首先要看它是否清楚地传达了原作的形象或本质;这两部分说是分开的,但实际上是同一件事,就是如何结合诗的形式和翻译其内容。 (《穆旦诗全集》)
通过查良正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翻译有两个层次,或者说两个阶段,即从逐字逐句地传达内容,到考虑形式因素的诗歌过程。比如节奏和韵律。前者侧重于文字的翻译和传递,后者侧重于节奏和音乐性的把握。译者总是处于反复考虑和选择的困境中。在查先生看来,这两个层次既分开又统一,都是由诗歌译者独自完成的。
那么,这两个层次和步骤是分开的吗?在我国可能很少见,但在俄罗斯,确实存在两个人分阶段合作翻译诗歌的情况,即由一个懂中文的学者逐字逐句翻译成初稿,然后不懂中文的诗人却将其润色、诗化。处理。例如,汉学家费德林与诗人阿赫玛托娃合作翻译了屈原的《离骚》,汉学家蒙泽勒与诗人吉托维奇合作翻译了《李白诗选》和《杜甫诗选》,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著名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