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文学翻译价格(翻译文学作品的是什么工作)

发布时间:2024-01-11 12:33:59 英文翻译 890次 作者:翻译网

对于翻译家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一个时代巨变的景象。现在正是译者关注、介入、持续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好时机。作家邱华东的话的中心思想是号召汉学家与中国文学携手并进。十八日结束的第四届国际汉学家文学翻译研讨会以此为主题。在此主题下,来自18个国家的汉学家和中国作家讨论了与翻译理论和实践相关的三个基本问题:翻译的权利与边界、当代汉语的扩展与变化与翻译的新挑战、可译与不可译。

翻译的权利和界限

文学翻译价格(翻译文学作品的是什么工作)

译者的权利在哪里?作家迟子健注意到,有时候,翻译权并不掌握在艺术手中。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翻译权可能掌握在资本手中。资本可以让优秀的文本屹立不倒,也可以创造出一些伪经典。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翻译权掌握在纯文学手中。这需要独立的艺术眼光和评判标准,以及不畏世俗的勇气和信念。

谈到翻译的边界,莫言作品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认为,翻译更像是一种考验。最好的结果不仅是为读者提供新鲜的故事和思想,而且丰富了目的语的文学。起来。翻译有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为真正的层次,类似于《新大雅》中的字母。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为对等层次,尽管译文中有些句子在语义上与原文句子并不完整。相同,但等价,能表达与原文相对应的意思或情感;最后一个层次是表达层次,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手段,译者也必须全力以赴,大胆想象,运用知识,允许自己实验和自由创造。陈静表示,判断和决定这三个层次的界限在哪里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译者不断探索和尝试。

翻译作品与原作之间总是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语言迁移过程中客观形成的,但也是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倾向进行主观调整的结果。金仁顺认为,作家受到新语言的屏蔽,决定作品形象和风格的是译者。译者在创作上有第二个自由度,但无论译者有多大的自由,仍然必须有界限,至少在故事和思想方面,必须遵循作品本身。

作家阿来在翻译和介绍其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文学翻译的取舍和选择有时并不完全基于文学本身的考虑。中国文学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好接受各种非文学的准备。挑战和考验。他更多地思考作家的权利和界限,担心翻译的愿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文学的面貌和创作者的初衷。他提醒作家要谨慎行事,以应对译文的选择。角色扮演。诗人雷平阳也在问,当文学世界一目了然时,他如何才能给世界带来新的文学元素?新世纪以来,随着乡土书写之风日趋普遍,真正诞生于中国土地上的中国新诗体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汉语本身的神奇魅力蓬勃兴起。他提醒汉学家不要错过任何有意义的写作。

当代汉语的扩展与变化与翻译的新挑战

语言是有生命的,随着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反映新的社会和生活现象。如今,中国的新词、新词组除了作家的创作外,还来自网络。作家东西自称是网络新词和短语的爱好者。在去年出版的小说《篡改命运》中,他大量使用了网络流行词。他认为网络词汇已经重新命名了我们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状态。它是社会环境、情感生态、思维方式变化的产物。它准确、生动、陌生。

当代汉语的扩张和变化反映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现象,这当然也造成了翻译的困境。汉学家金泰成认为,解决语言变化和扩展带来的各种翻译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尽量接触新的或变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与语言变化保持同步。 1986年来中国学习汉语的汉学家李莎发现,随着网络语言以狂欢形式快速、持续更替,在翻译和文化转换之间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是极其困难的。当代汉语的变化给丽莎带来的挑战是,翻译到底应该反映现实还是回应现实?但丽莎认为,翻译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群众的智慧,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汉学家雪莲对当代中国人的变化和扩张持乐观态度。她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作家开始使用简洁、直接、贴近现实生活的通俗、全球性的语言,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人。 —— 他们希望通过小说更多地了解自己。作家马小涛认为,语言虽然日新月异、扩展,但文学却有一个不变的内核。语言的发展可能会对细节造成干扰,但翻译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能否准确理解原文并传达作者的意图。

可译和不可译

翻译活动的内涵丰富而复杂。翻译王佐良表示,翻译最大的困难在于两种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给语言翻译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学家在研讨会上提出的翻译语言层面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也可以归结为文化差异。许多不可译的内容通常与中国文化的独特背景有关。密切相关。

汉学家利亚娜谈起翻译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时的困惑。仅将潘金莲翻译成拼音,必然无法传达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汉学家达西亚娜费萨克(Dasiana Fissac)称之为拼音的限制和贫乏。她认为,如果作者刻意选择耐人寻味的人名、地名,译者不应该简单地使用汉语拼音,而应该使用创新的、相似的含义。目标语言名词旨在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因其方言内容较多,加上作者对汉语词语的分析复杂,常常被认为是一部不可译的小说。不过,荷兰语译者林科在翻译实践中发现,在翻译过程中,按照作者的思路寻找荷兰语中的对应词或者为荷兰语读者添加一些额外的解释,可以解决一些特别难翻译的细节。 “可译或不可译”有时并不取决于单词或概念是否难以翻译。 《马桥词典》的“可译性”取决于作者的风格和独特的观点,或者说取决于作品的文学性。

很多中国作家谈论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都聚焦于作品本身,强调作品的内容和质感必须经得起翻译的损失。李浩认为,如果一部作品一旦被翻译就损失太多,那么该作品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好的作品在经过一定程度的磨损后仍然迷人而富有内涵,能够极大地调动译者的创作灵感和积极性。王诗月也认为,不必太纠结可译与不可译。内容为王。作品是否以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准确地描述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状况,这些才是翻译过程中最不容易丢失、也是最可译的真实东西。

即使不能翻译,也必须翻译。马小涛的白话,触动了在场汉学家的心。打破语言障碍,交流两种文化,探索共性,发现异质性——翻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追求。译者之所以敢于接受不可译的挑战并全身心投入,是因为正如李东华所说,异质文化中不可译的部分可能会给他们所生活的文化带来新鲜的思想和意义,最终,它可以显示出译者的风格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