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翻译的看法(翻译文摘-对翻译的理解与简单分类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08 17:03:56 英文翻译 463次 作者:翻译网

本文的分类不一定科学、全面。我只是想给刚接触翻译的初学者一个想法,告诉我们不要把问题过于简单化。

1、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层次。实践包括具体的口头或书面翻译;理论包括研究成果,形成对翻译现象的本质或规律的理解。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或认知功能。过去过于强调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对翻译理论的认知功能认识不够。翻译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但对实践的理解不能太狭隘。

翻译的看法(翻译文摘-对翻译的理解与简单分类论文)

2、实用层面(分类)(不完善,不太系统):

A。根据产品的表现形式

口译:同声传译/异步口译具有即兴、现场、快速的特点。

翻译: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写作要求比较高,而且是白纸黑字写的。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容易修改。有句话说,慢工出细活。

b.按翻译内容划分

科技实用翻译:法律、广告、科技、旅游、商业等。除了语言,我们还需要

寻求相关专业知识

文学作品翻译:小说、诗歌、戏剧等。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具有可读性和审美价值。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C。按翻译主题分类

机器翻译自动、翻译记忆库

人工翻译

三翻译研究方法

1.传统翻译理论方法:这里的传统有时间和观念的因素。基于传统美学、语言观念等对翻译进行思考,从而产生翻译方法和价值取向。例如:a.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美学观点引自支迁(支迁《法句序》)。 b. 《周易》云:修辞立诚,孔子刚表,其言无言,其言不远(修辞学/语文学)。被严复引述,遂变得敦厚儒雅。文章走上正轨,翻译堪称典范。 C、美学傅雷神似论来源于传统绘画理论。钱钟书老师的虎景理论认为,翻译应该像原文的转世一样,好的翻译应该没有翻译的痕迹(《谈艺术》)。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以反思为基础,经验较多,系统阐述较少。

2. 现代翻译研究方法

A。文学手法:诗歌、小说、戏剧等,各自有不同的翻译规则;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海明威和詹姆斯亨利的语言风格。同样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译本。 《艾玛》有刘崇德、张敬浩的译本,刘本人也重新翻译过。文学流派和思潮也是研究翻译的机会,比如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新批评等。

b.语言学方法:文体分析——体裁、风格、修辞;对等理论——主要关注西方语言之间单词和句子的对等;等价性,动态等价性(Eugine A. Nida,Jin Xian)。此外,卡特福德还是语言学方法的代表人物。语义视角:语义场理论。相关性理论。话语理论/话语理论:话语的七大特征;凝聚力和连贯性是最常被提及的。语境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可以帮助和限制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成功的翻译可能会违反这一点。罗轩轩的语篇翻译研究试图突破传统的基于句子的翻译模式。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ed: Theory and Practice by Cartford Roger T. Bell(中文译名:《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

C。文化途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思想、习惯、制度等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历史的产物,对一个民族具有塑造作用。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输入或输出。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有必要将文化方法引入翻译研究。过去的做法是根据文化差异提出如何翻译,以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更全面的做法是培养文化适应性,即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译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译者必须既了解语言又了解文化,同时掌握多种翻译策略。可能的主题:谚语翻译、人名地名翻译、文化特色词语翻译(隐私、个人主义)、广告中文翻译、成语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播(如《梦回一梦》中的许多内容)红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词汇的翻译)。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翻译。当然,文化并不是绝对的。以LUX和Blue-Ribbon Beer商标的翻译为例。

d.审美途径: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文学作品本身是审美对象,原文是艺术品,翻译也必须满足这一要求。审美是主观的,审美心理有民族差异,这就要求文学作品的翻译不能生搬硬套。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说:形式和内容。接受美学对“信、雅、雅”传统翻译标准的挑战,实际上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并不符合他自我强加的标准。

e.逻辑方法

F。哲学方法:研究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使用哲学理论进行翻译的其他讨论。现象学、解释学、解构学等都可以用来研究翻译。黄振定《翻译研究——艺术理论与科学理论的统一》;彭卓悟的《翻译研究》(太哲学化了,像马列主义哲学的公式);黄仲连《论翻译的本质》

G。心理学方法(薄弱环节)

H。翻译史:谭在熙《西方翻译简史》、马祖义《中国翻译史》(上)、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王克非《翻译文化史》。对挖掘、整理和重新阐述明末佛教翻译、科技翻译、清末西译引进等传统翻译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我。翻译学:学科研究、内部分支、方法,能否成为一个流派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董秋思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翻译科学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1987年),谭再熙呼吁建立翻译学。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讨论,参见《汉译》。 1995年和1996年,新一轮的讨论开始了,领导人的工作也摆在了面前。 1999年,张景浩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办的“外语与外语教学”上重新发起讨论。质疑翻译学的不仅有张景浩,还有王大为、于东等。其他倡导者还有刘忠德、杨子健、肖黎明、徐军(1996年对翻译学还比较谨慎,后来改了)。他的思想)、王东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