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宇航员为什么叫taikonaut(宇宙太空宇航员)
astronaut 译为taikonaut 是否反映了后殖民心态?
陈宏伟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9)
2003年10月16日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当天,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航行,安全返回祖国。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被誉为民族英雄。举国欢腾;来自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贺电纷至沓来。
世界各国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在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宇航员的翻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吴岩老师在《后殖民时代的太空冒险》一文(2003年10月30日《科学时报》发表)中认为,将astronaut翻译成taikonaut是后殖民心态的体现。他写道:
在杨利伟航天的电视新闻中,央视播音员不断使用航天员这个词。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1997年北京科幻大会上一位西方记者采访我时。会后他在《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提到,在对太空痴迷的中国,出现了一个新词,叫做taikonaut。
据我所知,宇航员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出现至少半个世纪了。至少在大陆地区,从来没有使用过“宇航员”这个词。所谓太空人应该是近年来中国一些特定地区(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翻译西方文学中的A STRONAUT或SPACEMAN时创造的新词。当一个从西方词典翻译成中文的词再次被翻译成英文并出现在央视的播出中时,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后殖民文化过程。遗憾的是,作为国内主流媒体的央视却无法为对抗后殖民文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