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诗歌翻译理论(诗歌翻译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4-01-07 02:14:11 英文翻译 235次 作者:翻译网

关于现代诗歌的经典化和传播,我就三点谈一下我的看法:诗歌可否翻译的问题、诗歌翻译是否对等的问题、诗歌翻译的衍生产品和推广问题。

在座的各位都是诗人,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有信心。你可能认为你所创造的独特之美无法用其他语言来传达,而诗歌因其独特的编码而赋予的直觉也是不可翻译的。雪莱、弗罗斯特等人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客观地说,诗歌受制于独特的语言体系、文化体系以及作者独特的感情、艺术、视角,具有极强的翻译抵抗力。因此,弗罗斯特用《马桥词典》的语气说:诗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诗歌翻译理论(诗歌翻译的现状)

我给你的回答是:诗歌当然是可以翻译的,世界文学中有大量的诗歌翻译。从哲学上来说,如果诗歌是不可译的,那么所有的作品都是不可译的,翻译行为也就无法成立。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按照欧阳坚的说法,翻译自然成立;如果我们从不完整意义的角度来看,翻译就是语言表征的问题。既然它可以被表征,那么它当然是可译的。然而,诗歌翻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翻译行为,比普通翻译有更多的限制,但无非是满足传达情感和韵律的基本要求。本质上,翻译或不可译性问题涉及本体论问题,例如什么是翻译、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学。理论问题搞清楚了,就可以放下实践,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为所欲为。相反,如果没有理论作为基础,译者就会没有信心和盲目性,要么表现出怯懦,要么在知识建构上出现盲点。如果他评价翻译的诗歌,那就很廉价了。

语言都是表达思想的手段,一种语言能传达的东西,另一种语言也能传达。但形式是一个限制。韵律是依附在特定语言上的,比如汉语的“平”和“泽”,这是其他语言中没有的。然而,就一部完整的作品而言,格律诗不能没有节奏。如何突破这个障碍,就引出了另一个系统。比如类比和可拓逻辑。如果一种语言的70% 可以轻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那么30% 则需要类比和扩展逻辑等解决方法。技巧是为目的服务的,翻译的目的就是达到与原文的对等、对等。

诗歌翻译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形式问题。我们传统文化中对形式的讨论不清,也造成了很多误解。重内容重形式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这就像得意忘形。形式决定事物是什么,是我们人类把握万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诗歌而言,形式决定诗歌的风格。没有这样的形式,就没有这样的诗。比如十六字灵。如果翻译成散文或者其他没有固定字数、音节的文体,它还是《十六字灵》吗?推而广之,三字经为什么叫三字经呢? 《千字文》为什么叫“千字文”?这都是由具体的形式决定的。因此,译者不能忽视诗歌的具体局限性,不能做出廉价的妥协。

一首诗要想被翻译,不仅要满足最低的要求:把诗翻译成诗。从诗翻译诗并不能保证它会是一个好的翻译。译文与原文一致是一个基本要求。否则,既辜负了作者,又欺骗了读者。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过程,需要考虑修辞手段、典故、风格等因素。

按照我自己的要求,用三音步来比喻四言诗行,用四音步比喻五言诗行,用五音步比喻七言诗行。具体的文字也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歌词的翻译,以方便演唱。需要音节对等。一字一音翻译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译者水平的考验。

由于翻译可以再现诗歌的形式,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转换成视听等形式的作品。 《稨稨》、《金缕衣》等古诗词都可以配乐演唱。 《茉莉花》、《传奇》、《天涯歌手》等歌曲翻译后可以快速传唱。 《菊花台》、《青花瓷》等歌曲都能很快唱完。歌词复杂、图像叠加,可以翻译成英文,可以快速演唱。就连《沙滩上的告别》等独特的黄梅戏也可以用英语演唱。此类双语剧目已在上海大剧院等剧目成功演出,《三字经典》、《无根之树》等剧目曾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