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文摘-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和释意理论是什么(记者招待会口译素材)

发布时间:2024-01-03 20:06:08 英文翻译 509次 作者:翻译网

摘要:法国口译学派的口译理论主要研究口译中的意义传递现象。根据口译派口译理论,口译包括三个主要过程:原语理解、脱离原语词壳、目的语表达。贯穿这三个过程,将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工作链的是“信息意义”,口译过程就是一个阐释的过程。本文运用同传口译理论对今年“两会”中外新闻发布会现场口译实例进行点评分析,进一步阐释口译的本质,探讨旨在实现口译口译过程的培训方法。关键词:解释理论起源于法国,注重在口译过程中传达来自语境的非语言化意图意义(意义),包括理解、非语言化和重构三个阶段。本文以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为例,探讨了该理论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并对口译培训提出建议。关键词:解释理论、意义、去语言化、训练1。以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和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法国口译学派,在对口译实践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口译学派的口译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不再仅仅是语言,而是解释的意义转移现象。塞莱斯科维奇认为“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和意义,而不是语言”。 [1]根据解释性解释理论,解释性翻译是意义对等的翻译,它不同于排除语境的翻译。语言翻译(词对词翻译)[2]。解释的解释性质也可以通过英语动词“interpret”的双重含义来支持。所有权威的英语词典都给出了动词“interpret”的两个主要含义,即:“将一种口语变成另一种口语”和“理解并解释其含义”。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Group Limited 1995》中:解释将一种口语变成另一种口语; 解释含义(原文省略,下同)。 《牛津现代英语高阶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interpret (v.t)解释某事困难的意思;表现或体现某物的内涵; (v.i) 口头的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在《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2》中:interpret (v.i) 将某人用一种语言所说的内容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以便于其他人更容易理解; (v.t) 解释某事物的含义。尽管上述三部权威英语词典中“interpret”的两个含义顺序不同,但毫无疑问其基本含义是“解释含义”。这在名词形式“interpret”、“interpretation”的条目中尤其明显。在这些词典中,“解释”无一例外地失去了“将一种口语变成另一种口语”的含义。朗文当代英语词典:解释(n.)尝试解释。在《牛津现代英语高级词典》中:解释(n.)解释。麦克米伦高级英语词典:解释(n.)对某事物的意义或重要性的解释。可见,没有解释就没有解释。一个优秀的口译员必须透彻理解原文的意思,并用目标语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本文将运用同声传译理论对2006年“两会”期间中外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的几个实例进行评价,旨在进一步阐释口译的同声传译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口译的设计要达到口译的目的。训练方法。

二、新闻发布会现场解读实例分析2006年3月7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就国际形势和我的看法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国家的外交政策。同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六个例子摘自笔者对中央电视台直播的两次记者会录音: 2. 1【例一】:整合解读李肇星外长答记者问时的要点国际广播电台关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问题: 李外长:我还访问了一个人口较少的国家,叫佛得角。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对我非常热情,非常有礼貌。他们不停地说:啊,我们的国家很小。我被他们谦虚的态度所感动,但我也真诚地告诉我的佛得角朋友:“山不在高,有仙则有名。国家虽小,但大爱只是和解、伸张正义。”译者:我还访问了一个人口很少的国家,叫CapeVede。在那里我受到了极大的热情和善意的接待。那里的人非常谦虚。他们一直告诉我我们的国家很小。但尽管他们态度谦虚,我还是真诚地告诉他们,中国有句古话:山虽高,有神相,就会名声大噪。而一个国家,无论多大,如果能够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那就是一个好国家。李外长: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 【解说】这段话里,李外长借用了刘禹锡《陋室铭》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引申到国际关系的类比上(见上文)文中虚线部分)。由于现场时间压力,译者在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之前,采用了逐字翻译的方法(即按照口译派[2]的语言翻译)。虽然从表面上看,译者似乎翻译了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用英文斜体标记),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翻译并没有表达原文的信息含义。显然,李外长也觉得翻译未能准确传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翻译一说完,李外长就立即重新翻译(英文部分为斜体和粗体)。李外长的翻译清楚地表明,他没有采用逐字翻译,而是直接传达原文的信息含义(即解释派所说的解释性翻译[2])。 2. 2【例2】:解读中的文化考量李肇星部长答央视记者关于公民出境旅游的问题: 李外长:为了以防万一,你最好查一下离你所在的地方最近的地方即将。如果出现问题,你可以放心,中国驻有关国家或地区使领馆一定会依法全力帮助你。翻译:那你能做的,另外如果你运气不好的话,你可以找到离你最近的使馆和总领事馆的电话号码。因此,一旦发生事件,您可以向我们使领馆寻求帮助。我们人民一定会全力以赴,给予您合法的保护。【解说】译者对原文的重点部分有透彻的理解,并采用释义翻译,翻译流畅、准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将“以防万一”翻译成“如果你不幸的话”;翻译并没有给出“您放心”这句话的语言形式,而是将其含义融入到后续的翻译中,“依法为您提供帮助”直接解释为“给予您合法的保护”。这种处理方式考虑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中英文语言表达的差异。这正是解释理论所主张的。根据解释性口译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双方的接受效果[3]。

文摘-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和释意理论是什么(记者招待会口译素材)

2. 3【例3】:情感沟通解读李肇星外长回应英国路透社记者提出的中美贸易问题: 李外长:其实很难说清楚什么是军事,什么是军事平民。比如说我和姜恩珠主席喝的这杯茶,就是民用的。如果士兵喝了,那就是军事用途。你能说清楚吗?译者:其实军事用途和民用用途是很难区分的。就以我面前的这杯茶为例。如果我和江主席喝了这茶,就变成民用茶了。但如果一个士兵喝了这个茶,那么这个茶就变成了军用茶。因此,很难对这个术语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评析】原句中的虚线部分是汉语中常用的反问句。汉语的反问句在形式上等同于英语的反问句。但它们在修辞功能上并不相同。汉语反问句通常是为了加强语气。例如,用原文来说,“你能说清楚吗?”就是强调“说不清楚”。英语中的反问句还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因此,译者采用释义的方式,将这一反问句直接翻译成陈述句,既避免了歧义,又达到了释义解释理论所强调的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包括情感信息)的效果。在口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说话人的思想、图像、情感等信息[3]。 2. 4【例4】:释义中的句法重组李肇星外长回答英国路透社记者提出的有关中美贸易的问题: 李外长:你的问题有战略眼光。你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就问过。后来的中美关系。翻译:你的问题表明你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因为你问的是十年、二十年后中美关系的展望。 【点评】这句话自然不能逐字翻译。 “问题”不可能有“战略愿景”。提出问题的人有“战略眼光”。一旦理解了源语言的真正含义,目标语言的表达就会准确、清晰。 2. 5【例5】:解释中的语义解释新华社记者问温家宝总理有关教育的问题: 记者:在您的报告中,教育是一个亮点,特别是义务教育,提出从今年开始要实施义务教育。今年“两免一补”政策。译者:我们看到,你们政府的报告中,教育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义务教育。我们知道从今年开始,政府将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贫困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就学的学生也将给予补贴。【解说】这样的表述用数字短语来概括政策、观点等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从上个世纪的“三反”“五反”“四清”“五讲四美三爱”到现在的“三个代表”“三农问题”“八荣誉八”耻辱”等等。这就够了。因此,当“两免一补”出现在记者的提问中时,国内一流的翻译人员自然信心十足。现场翻译毫不犹豫地直接解释了“两免一补”的确切含义,而“两免一补”这句话本身并没有相应的语言翻译。这里进一步支持解释的解释性质。 2. 6 【例6】:解释中的逻辑处理。温家宝总理回答新华社记者提出的有关教育的问题: 温总理: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平民。公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公民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比例更高。

译者: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全民教育的重要性。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属于普罗大众。我认为公众的能力直接反映了国家的整体能力。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其中9亿中国人生活在农村。所以我们接受普通教育的人口比例就更大了。 【解说】原语突出显示的部分是现代汉语的行文:分句之间没有连词,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这也是汉语“意”的魅力所在。但英语强调“言语传递”,逻辑关系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因此,译者必须透彻地解读中文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不是并列关系,“有13亿人口”和“有9亿农民”是包容关系,前两个分句与最后一个子句是因果关系。译者在理解原文真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当然,传达原文整体信息意义的并不是单词对应的语言翻译,而是释义解释(译文中的斜体部分)。这也说明了解释性口译理论中对“意义”的定义:口译活动中言语的意义是指“话语文本的整体意义”[3]。从以上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而是充分考虑原文语言发布的情况,并结合自己的相关知识来透彻理解。原始语言的信息。即,放弃与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而专注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合适的词来传达上下文中信息的具体含义[4]。 3、口译训练方法巴黎口译学院强调,口译的过程就是口译的过程。理解原文是对“意义”的感知,脱离原文语言的外壳是对“意义”的提取,用目的语表达是对“意义”的传递。在这三大程序中,源语言理解和目标语言表达两个程序是可以直接被人们观察到的。一般来说,“冲破原文语言文字外壳”的程序很难直接观察到,因为这个程序作为脱离原文语言的过程,是介于信息存储和翻译成目标语言表达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一种内化的半自动或自动思维现象。但“脱出原始语言文字外壳”程序保留了原始语言的信息含义,摆脱了原始语言载体——语言形式,并准备使用新的语言载体——目标语言语言形式来恢复信息含义。可以说,正是这种中间状态程序体现了解释的概念和解释性解释理论的特征。由于“冲破原文语言词壳”的过程既是原文语言理解的结果,也是目的语表达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口译训练方法口译教学应以“脱离原语词壳”为基础。设计主轴。口译活动中的“意义”是指话语的整体意义,是语境、主题和其他语言或语言外信息综合起来的实际意义[3]。因此,在口译训练中,必须时刻关注原文的整体信息,学会思考原文的内容。口译训练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3、1、原语言演讲稿——分析及归纳训练。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原语言演讲稿,对演讲稿进行快速逻辑分析,总结信息要点;用符号(不要用文字)来标记这些关键点的逻辑关系;然后用原文语言描述这些要点和逻辑关系。只需要大体思路,但层次一定要清晰。 3.2 原文语言理解—— 单词拆解训练该训练包括两部分: 1)听并理解中文语音,然后用中文说出中心思想。 2)听并理解英语演讲,然后用中文表达主要思想。在这两部分的训练中,必须注意:无论原文是中文还是英文,一般复述都是用中文,避免听英语演讲时注重英语词汇的应用。特别要避免从单词开始并逐字翻译。 复述必须是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对原始信息的再现,并保证不遗漏、篡改、创造原始信息。

复述要迅速、及时,抓住实质内容,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 3. 3 目标语言表达—— 句释义训练该训练与语言教学中的“释义”训练类似,但语言教学中的“释义”是在单语层面进行的。口译中目标语言表达的句子重释训练是在双语者之间进行的。在听、理解、记忆原文语言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目的语语言形式快速、准确地重复原文语言的信息点,包括对原文语言信息的解读。对原语中某个概念或专有名词的解释、原语修辞内涵的传达等。在这种训练中,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语言,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并考虑到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和上下文等许多因素,以及原始语言,出版商和出版商之间可能存在“文化差距”总之,意义是解释的目的,解释是解释的本质。因此,口译培训应贯穿于整个口译培训的始终。尤其是在每个话题的口译训练开始之前,需要选择该话题的口译训练材料(叙述、介绍、论证等文体,需要一定的难度),并对演讲笔记一一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源语言单词和目标语言单词分开进行句子释义训练。这样做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强化“口译”意识,理解“口译”的内涵,从而尽快进入口译的专业角色,并在今后的口译活动中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