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践行独特的诗歌翻译美学原则是什么(践行独特的诗歌翻译美学原则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1-08 21:31:31 英文翻译 359次 作者:翻译网

梁宗岱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前的深入阅读和研究。他高度尊重原作的艺术风格和诗意韵律,灵活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和新白话诗,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作丰富的诗意技巧和内涵。译者对诗歌翻译的独特审美原则。

众所周知,歌德不仅是德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跨越18、19世纪的百科全书式天才。他历时60多年创作的长篇诗剧《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12111行。自诞生以来,它已被翻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翻译文献数据库不完全统计,1932年至2014年间,该数据库共收录了《浮士德》的各种语言译本377种。其中,《浮士德》西班牙语译本有81个,英语有32个,俄语有31个,法语有22个,韩语有16个,日语有11个。事实上,《浮士德》各种语言的译本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例如,根据英国学者德里克格拉斯的统计,截至2005年,《浮士德》的英文翻译就有181个。 《浮士德》的重译、重译是文学翻译史上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更是外国诗歌翻译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

践行独特的诗歌翻译美学原则是什么(践行独特的诗歌翻译美学原则有哪些)

自1919年郭沫若正式翻译《浮士德》第一片断片以来,近百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同译者的四十余种《浮士德》汉译本,其中代表性译本多达十几种。在《浮士德》近百年的翻译和接受史上,民国时期的郭沫若、周学普、张荫霖、杨丙辰、冯至、刘胜亚、梁宗岱等翻译家在中文翻译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翻译《浮士德》的探索与实践。

《浮士德》将诗歌与戏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浮士德》中的诗歌仅按体裁来划分,包括古希腊无韵诗自由颂和挽歌,以及古希腊悲剧三韵诗诗;既有北欧古典长短无韵诗,又有浪漫主义。短诗,甚至德国民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翻译《浮士德》有一定的门槛。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德语,还要系统地学习日耳曼学,熟悉从歌德时代以及古希腊罗马到近代欧洲几千年的历史、文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对《浮士德》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熟悉欧洲诗歌的创作规律;译者本人应该热爱诗歌创作,做过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对诗歌翻译美学有独特的理解。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如何把握一定的翻译标准、如何实现译者的翻译诉求等等诸多因素,都对译文的传播、接受和生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梁宗岱老师的学术轨迹和翻译实践充分表明,他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外国诗歌翻译的许多方面做出了独特的尝试。

译者主体性是我国翻译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徐峻认为,翻译主体的核心以及翻译中体现的艺术个性意识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杨武能对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义:简而言之,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必须不损害原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艺术风格。孙宇这样定义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个体在翻译的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它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也是译者与其他译者的区别所在。其基本特征是译者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1918年,梁宗岱就读于私立广州培正中学,由于中学除语文以外的所有科目均以英语授课,他很快就精通英语。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不是中文的。一首新诗,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他为什么不回来?》的英文翻译。 》。梁宗岱1924年至1931年留学法国、德国,与法国作家瓦列里、罗曼罗兰交往密切。在这两位法国文学大师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和翻译德国古典作家的作品。如果翻翻七卷本的《梁宗岱译文集》,就会发现从德国文学翻译而来的作品不在少数。梁宗岱在翻译对象和作品的选择上有着极其深刻的眼光和自然的自觉。他主要翻译当代文学大师和经典作家的作品,被学者董强称为圣书。例如瓦莱里的《水仙》、罗曼罗兰的《歌德与贝多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等。德语作家中,除了歌德的《浮士德》及其抒情诗外,他还翻译了德国诗人里尔克的诗作,诗人哲学家尼采等人。

法国作家瓦列里罗兰和罗曼罗兰对歌德的研究和喜爱,激发了梁宗岱对阅读、研究和翻译歌德的浓厚兴趣。瓦莱里本人就是研究歌德的专家。 1935年2月12日,梁宗岱从法文翻译了瓦莱里瓦莱里1931年在德国法兰克福纪念歌德逝世100周年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演讲《论歌德》。文章的最后引用了《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的一段话:啊时刻,你是如此美丽……我宁愿死。他根据对歌德的研究和认识,写下了《歌德与范勒西——后记范勒西的《论歌德》》。梁宗岱在这篇文章中比较了歌德和瓦莱里的异同,准确地描述了他的思想。他脑海中每时每刻唤起的意象(他说我的抒情诗都是即兴诗),是他灵魂在这个意象世界中的感受、向往、探索和塑造的热度的升华(《浮士德》)。

罗曼罗兰也热爱和研究歌德,梁宗岱还从法文翻译了罗曼罗兰的《歌德与贝多芬》。梁宗岱是在法国开始认识和研究歌德的。他到德国时,亲身感受到了歌德文学作品的强大影响。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与郭沫若、周学普在日本以及张荫霖在美国留学时对歌德和《浮士德》的理解完全不同。

1924年梁宗岱在法国留学期间,除了学习法语外,还开始接触德语。据邵训梅1937年所著的《新士人史》记载,1925年他住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工人家里,每天读歌德的《浮士德》。他说,他将法文翻译与德文翻译进行了比较,他可以大声朗读德文原文中的几行内容。 1929年8月23日,26岁的梁宗岱在瑞士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船堡顶楼完成了歌德两首名诗《流浪者夜歌》的翻译。但这不亚于贝多芬的交响曲。 1930年夏,梁宗岱离开巴黎,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德语。 1931年2月离开柏林后,梁宗岱先前往瑞士德语区苏黎世,随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生活了三个月。据当时接待他的冯至回忆,他从德国文学中翻译了歌德、尼采、里尔克的抒情短诗,都非常成功。梁宗岱在海德堡完成了给徐志摩的长信《诗论》。冯至认为这是一篇综合性的诗文。它涉及诗歌的方方面面,表明作者对中外古今诗歌的深刻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梁宗岱在德国不到一年的游学经历,提高了他对德国文学的认识,对他回国后的歌德翻译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宗岱对德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他翻译的歌德的《流浪者夜歌》、《对月歌唱》、《对月歌唱》均收录在他1936年出版的诗译集《万物之巅》中。 ”以及其他诗歌;后来他翻译了歌德的《告别》和《穆罕默德的赞美诗》等抒情诗。

梁宗岱对歌德作品的喜爱还体现在他对歌德的学习和接受上。例如,文学批评集《诗与真》、《诗与真II》以歌德自传《诗与真》命名,其中收录的散文《歌德与李白》开创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河。 《象征主义》一文被誉为中国比较诗歌的代表作。文章开头引用了《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结尾处的《神秘的瓦卡》。可见,梁宗岱在诗歌创作和研究上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浮士德》的热爱和理解,为他成功翻译《浮士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宗岱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翻译《浮士德》的部分片段。最早出版的译作是《浮士德》第二部的两首短诗《守望者之歌》和《神秘的和谐》; 1937年至1948年,在《新诗》、《文艺时代与思潮》、《宇宙风》、《文学杂志》上发表《浮士德》上、下部分的部分译本,其中《宇宙》 《风》杂志第147-151期刊登了他翻译的《浮士德》第一部分的几个场景。 《浮士德》第一部译本于1957年完成,由好友罗念生转发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但未能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间,手稿被烧毁。 20世纪70年代末,梁宗岱重新翻译《浮士德》,但因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而被迫中断。经过40多年的坎坷,最终未能实现目标。 《梁宗岱译文集》第三卷《浮士德》收录了梁宗岱最完整的译本《浮士德》,包括《浮士德》第一部共4612行、《浮士德》第二部第一幕。 《浮士德》共114行,其中《守望者之歌》第五幕16行,《神秘和谐》8行,共计4750行,占整个《浮士德》诗剧的近一半。

梁宗岱对歌德的喜爱还体现在他的私人藏书上。据林嘉考证,梁宗岱仅有《浮士德》版本:德文版《歌德选集》,豪普特曼作序,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 10卷本《歌德全集》在柏林和莱比锡出版;亨利利希滕贝格(Henri Lichtenberg) 和热拉尔德内瓦尔(Grard de Nerval) 的《浮士德》法文译本的两个不同版本;英译《浮士德》第一部是李凤豹《使节日记》中提到的美国驻德国公使贝亚德泰勒翻译的;商务印书馆1948年出版的周学普中译本《浮士德》第一、二部。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档案馆《梁宗岱藏品目录》,梁宗岱还收藏了埃克曼的《歌德谈话录》 》、法文版《威廉迈斯特》、卡雷尔恰佩克法文版《论歌德》、安德烈纪德译的《歌德戏剧全集》法文版等。以上两本法文译本都是《浮士德》。权威翻译。利希滕贝格的专着《浮士德研究》于民国时期由李辰东翻译成中文出版。奈瓦尔《浮士德》的首个法文译本受到歌德的高度评价。梁宗岱的中文藏品还包括郭沫若译的《浮士德》和刘思慕译的《歌德自传》(《诗与真》)。梁宗岱与民国时期其他几位翻译家不同。除了从原文翻译《浮士德》之外,他还阅读并使用了更多相关的法文资料。他翻译《浮士德》时所做的前期准备是民国时期所有译者中最丰富、最全面的。作为翻译主体,梁宗岱的目的和主动性显然更加明确。

梁宗岱在诗译集《万物之巅》序言中谈及自己的翻译原则:就翻译风格而言,一般以直译为主。除了少数例外,它不仅是逐行翻译,而且是逐字翻译。最新译本有时甚至连节奏、韵律都试图模仿原作。一般来说,作品越接近,就越接近原作。

例如,诗剧《浮士德》(Zueignung)的第一部分在民国时期就有多种译本。除郭沫若、周学普之外,还有德国文学专家杨丙辰、历史学家张银林的翻译。梁的翻译与这些相关。比较民国时期的其他译者,可以清楚地看出,梁翻译《浮士德》的诗歌结构和形式遵循了他自己的翻译原则:按照意大利诗歌所用的节形式。原诗中,有——首八行诗(Stanza),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诗达到高度一致。

以下为《奉献》第一节:

罪责(V.1—V.8)

Ihr naht euch wieder, schwankende Gestalten,

Die frh sich einst dem trben Blick gezeigt。

Versuch ich wohl, euch diesmal festzuhalten?

Fhl ich mein Herz noch jenem Wahngeneigt?

Ihr dr?ngt euch zu!修女古特,所以m?gt ihr walten,

Wie ihr aus Dunst und Nebel um mich steigt;

Mein Busen fhlt sich jugendlich erschttert

Vom Zauberhauch,der euren Zug umwittert。

原诗为abababcc(六横韵+两对韵)抑扬格五音步。梁宗岱深谙德国诗歌的旋律特点。与其他译者的散文或自由诗翻译不同,他严格遵循《奉献》诗节的八句韵律。因此,他翻译的《奉献》不仅保留了原诗形式、节奏的完美和行数的整齐,而且用白话文准确地表达了原诗的内容:

你又来了?一个飘忽不定的幻影!

它出现在我早年昏暗的眼前。

这一次,我要努力修复你吗?

我还沉迷于那些梦想吗?

你们成群结队地来!好的!如你所愿。

虽然在烟雾中从我周围出现,

受到你周围的精神的启发,

我的心里又充满了青春的憧憬。

梁宗岱在《诗论》中明确阐述了他的诗歌翻译原则:他认为原作的词句,即大诗人所选择的词句,是完美而优美的。如果译者能够找到适当的对比词和习语,除了一些语法上真实的结构外,它们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这就是我从西方翻译中国诗歌的方式,我把西方诗歌翻译成中文也是如此。梁宗岱的诗歌翻译是在力图保留原诗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的再创作。他的诗歌翻译水平较高,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意思。梁译《浮士德》中的译诗并非全部遵循原文。他的许多经典诗词都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既传达了原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又让读者体会到了原作的文本。庄严、有内涵。例如,拉斐尔出现在《天堂序曲》中,并将其翻译成五言诗:

姚灵寻古道,动武持雷,留宫奏太和,元云瀚空清。灵光激发天使,深奥的事物无法理解。化学工程伟大创造,历久弥新。

《浮士德》第一部中一段来自大地精灵的告白,被梁宗岱翻译成一首生动的白话诗:

在生活的浪潮中,在行为的浪潮中,我奋起、飘浮!生与死,永恒的海洋,无常的漂泊,热情的成长,就这样,在鸣叫的时间机器上,我编织着活泼的衣裳。

其中,时间的鸣叫织机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德语单词sausend 的意思是吹口哨、嗖嗖地响。范秀章译为“我在滚滚的时间织机上编织神衣”。钱春奇翻译成我只是咆哮。在轰鸣的时间织机旁,我为上帝制作活生生的衣服。郭沫若译为我架起时间的织布机,为神灵制作生动的衣裳。四种不同译法所传达的诗意显然优于梁译。

比如表达忠贞爱情的《王图勒》,在民国时期就有很多译本。除了郭沫若、周学普之外,还有陈全、张传普(威廉)的翻译。梁宗岱对该诗的翻译别具一格,译成古诗七首:

古代有图勒王。

至死不渝,

当我心爱的妃子临终时,

给他一个金杯。

爱杯子胜过爱生命,

每餐时别忘了手上备有一个杯子;

每次我举起酒杯喝水的时候

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当死亡临近时,

国宝和城市,

分给诸侯一份,

我手里只剩下金杯了。

雄伟的城堡面向海边。

显赫的祠堂设宴招待诸大臣,

国王坐在高高的大厅里,

双方的武者实在是太多了!

隆中老王突然站了起来,

一口气喝尽生命之火,

那是神圣的金杯,

将自己投入到广阔的蓝色海浪中。

看着杯子翻转自己喝下去,

杯子深深地沉入海底,

他的双眼也随着杯影而下沉,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喝一滴酒了。

梁宗岱翻译的《浮士德》第二部结尾诗的最后八句“神秘的和谐”,进一步体现了译者对诗歌翻译的独特追求。按照原诗的节奏,翻译成五个字,萧昌义却听懂了,完美地表达了《浮士德》这首诗的庄严与崇高:

一切都消失了

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

这并不令人满意

在这里完成;

不可言喻的

在这里实现;

永恒的女人

带领我们向上。

《浮士德》丰富多彩的诗体体裁促使梁宗岱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诗歌和新白话诗的丰富表现形式。梁氏翻译《浮士德》是梁宗代译者主体性最全面的体现,也是梁宗代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一个高峰。因此,梁译本的《浮士德》被誉为众多汉译本《浮士德》中最好的译本之一,这并不是谎言。

诗人梁宗岱最终并没有完成整部《浮士德》诗剧的翻译,但回顾他几十年来翻译《浮士德》,可以看出梁宗岱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深入翻译前的阅读和研究,即高度尊重原作的艺术风格和诗意韵律,灵活运用中国古诗词和新白话诗,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丰富的诗意艺术和内涵,践行原作的诗意。译者对诗歌翻译的独特审美原则。因此,梁译《浮士德》为外国经典诗歌的汉译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