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文(《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上海书评》近日发表两篇文章,指出方继孝《九墨记》中某些事实的不准确之处,并作出适当更正(分别见2009年12月13日和27日)。但在王宝贤老师12月27日的批改文章中,关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翻译的个别论点似乎仍然不够严谨。尤其是最后断言何思静没有翻译《起源》,甚至文章的标题都直接以此为依据,这个结论显得过于草率,有些仓促。
《起源》已被翻译成多种中文版本。早在1908年春,东京出版的无政府主义期刊《天一博》就发表了其部分章节(当时译为《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见《天一博》第16-19卷合订本)。日记)。译者署名:志达。 1920年代末,共产党人杨贤江在日本待了一年多,以欧内斯特翁特曼的英文译本为基础,参考德文版的两本日文译本,翻译出版了《家庭、私有制与财产权的起源》。国家”(新生活图书公司,1929)。这是该书的第一本完整中文译本,收入社会科学名著翻译丛书。译者署名李鹰扬,这是杨的笔名;主编是周佛海。该书不仅有杨译者的序言,还有陶希圣的序言,他称该书是民族学的开创性著作(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互作用的产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Engels被译为恩格斯。
《起源》的众多译本中,目前较为流行、普遍,且能与何思敬和张惠清都产生联系的,无疑是张忠石译的那本。张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家。延安时期以来,翻译了《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多部著作。而恩格斯的《起源》也是其中之一。不过,张译本是在俄文标准译本的基础上,经过莫斯科马列学院院长阿多拉茨基重新校订、编辑和注释的。该书于1939年翻译,1941年出版。初版时的标题是《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学术出版社,1941年2月第一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新中国书局、三联书店也多次出版张译的《起源》,以方便社会各界学习政治理论。 1950年代初期,张在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1947年俄译本的基础上重新校对了该译本,并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对德、俄、英、日等版本进行了仔细校对。其中,负责英文版校对的人是著名经济史学家王靖宇;而德文版前半部分的负责人是季羡林老师。经过长期细致的准备和努力,翻译已趋于完美。于是就有了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的《起源》(译者后记,1954年5月10日)。围绕这个翻译,我们或许能发现它与张惠清甚至何思静之间的一些联系。
张译的恩格斯著作的解放后第一版于1954年10月26日出版,正式标题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据著名出版家陈元回忆,1953年春,张忠实完成了译本,并提交给出版社,书名是《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的起源》。 10月6日,陈元写信给张某,称翻译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已在问题单(共五页)中逐项列出,请他考虑确认。最后,如果时间允许,请张老师审阅整篇稿件,并希望尽快返回排版。陈元在信中还透露,他打算更改书名,例如《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1954年5月14日,张忠石回信,并以挂号信寄出修改后的译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修订的译文中,陈元上一封信中提到的私有财产被改为私有制,所有格的原文也被改为“。”于是,书名就变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新版《起源》背后还有很多故事。特别是编辑、译者、校对者为了本书的出版,多次书信往来,多次沟通。张慧清1953年后调入人民出版社,参与了建国后几乎所有马列主义著作中译本的出版全过程。他是一位竭尽全力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编辑。据陈元回忆,张对《缘起》的剪辑问题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例如,由于反复修改,翻译的某些部分被划掉重新编辑,然后又恢复重新编辑,变得非常混乱。同时,有的用红笔,有的用墨水笔,有的还用蓝笔。我不知道哪一个应该占上风。很多地方都已经模糊了,很多外文字母根本看不懂,还存在一些文字问题。鉴于此,他提出:最好的办法是把同一份校样(如果有的话)再复印一份,编辑时再复印一遍。复制时,修正文字不清、错别字和不一致等问题。改正后,仔细阅读。他还谈到了如何拉动、如何纠正、如何组织等问题。这些乍一看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它们是编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
既然张慧卿和《缘起》的关系是这样,那么何思静和《缘起》和张慧卿的关系又如何呢?事实上,他不仅是国家一流的法学家(毛泽东),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内部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家。解放前,参与翻译马克思名著《哥达纲领批判》(合作译者为后任中共统战部部长徐冰); 1949年后,他还翻译了《哲学的贫困》。他还熟悉恩格斯的许多著作,甚至还翻译了其中的一些著作,如《国民经济学批判提纲》(人民出版社,1951年)。仔细阅读何思敬的《劳动与人性》一文(发表于《新声》1930年第7期),不难发现,它大量借鉴了恩格斯的《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劳动》 ”。 “功能”。文章末尾附上的几篇德国参考资料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证明了他们优秀的外语能力,尤其是德语。正因为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够在延安时期翻译列宁、克劳塞维茨这样一直被视为资产阶级军事学家的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将两者联系起来。毛泽东和多位党内高级官员作了介绍。
何思敬不仅自己从事翻译实践,还担任一些翻译稿件的审稿人。比如恩格斯的《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就是他主编的(曹挺译,何思静主编,人民出版社,1951年,据该书介绍是解放前出版的)。至于接受邀请撰写、评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政治基本理论,更是常见。再加上张惠清当时在人民出版社的工作重心,他出面邀请何思静为《起源》这样重要的理论著作撰写评论文章也是顺理成章的。当然,具体时间如王宝贤的更正文章所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信中使用的中国政法学会的论文是什么时候)。
从何思敬给张惠清的信的上下文来看,他所说的《起源》并不是恩格斯全文的翻译,而只是一篇一万多字的相关评论文章。至于是否是《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纪念恩格斯诞辰135周年》(《教学与研究》1955年11期),目前还很难确定。王宝贤的文章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但他认为,这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证明了《起源》不是何老师翻译的,甚至断言何老师根本没有翻译过该书。这个结论还是有些跳跃性的,不是很严谨。至多我们只能说,迄今为止公开发布的《起源》的各种汉译本都不是或者不是何思静翻译的。这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恐怕很难说:何老师从来没有翻译过《起源》(哪怕只是私底下,只是为了个人学习需要)。奇客